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联网 > 数据库 > 返回

8月车市回暖速度增强 同比增长6.2%

发布日期:2017-09-09 13:53  来源:网络  作者:阿伟   浏览次数:1249

两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促进新能源微型电动车的社会认知,并将有利于新能源车发展。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最新数据,8月,狭义乘用车销量为1,872,445辆,同比增长6.2%,相对1-8月的年累计销量同比增长的2.1%,呈现3季度相对回暖的态势。8月狭义乘用车销量环比增长11.9%,相对历年8月平均10%的环比增长,回暖速度稍强,基本符合开学季车市回暖和实体经济结构性回暖特征。
 
8月,乘用车中,SUV的同比增长22.5%,仍是增长最强的;轿车0.2%的同比增长,大幅好于年累计-5%的增长;但MPV的-20.6%的同比增长,弱于年均-17%的增长,这也是体现了商用与家用的需求反差。
上汽大众重拾桂冠,长城再进前十
 
8月份,上汽大众重拾7月份丢失的月度销量冠军,销量达到17.06万辆,一汽大众、上汽通用较上月均后移一位,分列第二、三名,销量分别为16.60万辆、16.49万辆,稳坐乘用车第一梯队。
乘用车第二梯队,仍由上通五菱、东风日产、吉利汽车组成,8月销量分别为11.74万辆、10.10万辆、9.45万辆。只是相比7月份的排名,吉利汽车与东风日产互换了位置。
 
东风本田、长安汽车、长安福特与长城汽车形成乘用车前十车企的第三梯队,平均销售在6万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挤掉一汽丰田,进入前十;这是长城汽车连续三个月缺席前十后的首次回归,也是一汽丰田在今年首次未进前十。
 
车市发展仍是周期性波动
 
目前车市增长的表现强弱分化,虽然车市目前有政策推动下的核心自主相对合资走强的趋势,但主要还是产品周期的影响,尤其是合资品牌并非企业的竞争力的明显分化的结果。
 
国际车企的世界竞争力相对稳定,国内市场的合资品牌的强弱势转换主要是产品布局的跟进影响,虽然有类似一汽大众品牌的无SUV而走强的特例,但总体仍是合资车企市场表现的周期轮回走强。
 
前期的法系、美系、韩系表现较强,近期的日系大幅走强,这样的趋势,主要是企业产品周期与市场热点转换的切合,实现了合拍共振的效果。随着涡轮增压和SUV热潮的发展,部分企业先行,获得一定的市场增量,随后其他车企推出新品,导致轮动效应。但真正的产品突破并不明显,因为大部分都是外观的颜值改善,谁强谁弱的评价在消费者,而且是继承性不强的。
 
"共享"推进新能源车加速普及
 
8月8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鼓励分时租赁的权威性的顶层设计文件,标志共享汽车在中国已经取得合法化地位,将有利于新能源微型电动车的社会认知,实现新能源车的更快普及。
 
随着滴滴的共享汽车、OFO与摩拜的共享单车持续火爆,城市个人出行模式在快速多元化,在出租与公交的两难选择中有了更多的模式。但共享用车中的滴滴与摩拜,难以形成共享出行的组合,共享单车的出行也只是与地铁、公交相联系。如果出现汽车分时租赁的共享,就能与共享自行车等形成个性化出行的最佳组合。而新能源车的共享用车,也是提高用车频率,快速体现新能源车的低污染、低成本的出行优势,也有利于中国新能源车的世界优势巩固和走出去。
 
8月整车企业的新能源车推出逐步加速,全月销量达到5.4万台,环比增长25%。
 
虽然双积分政策尚未出台,但新能源车目前是车企的核心发展重点,随着油耗和新能源积分的压力,企业必须及早布局和扩充新能源车的体系。目前来看,各企业的新能源车比例严重失衡,尤其是自主品牌的油耗普遍有压力,行业目标平均值与各企业的进度差距很大,而且在今年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时,新能源车按5倍数量计算,很有储备油耗积分的意义。
 
未来几个月,车企必然要加大人员和产品投入,强化新能源车的产销,实现新能源车的数量高增长,平衡油耗压力。而这样的努力对新能源车发展将很有促进。
 
不自信成自主品牌崛起的压力
 
近年来,自主品牌快速崛起,尤其是在SUV市场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仍是在合资品牌尚未有效渗透的市场的突破。当在主力市场中,只要有合资品牌价格相近的产品,自主品牌就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的心态还是认为自主的产品与合资存在很大差距。
 
这种不自信的表现,也反映在对自主品牌事故的态度中。崔东树表示,近期的个别事故出现,个别自媒体仅凭几张照片,就妄下结论。我觉得遇到特殊事故,如果是自主品牌的车,就认为是设计问题,而不考虑单个事故的特殊性,惨烈事故下,其他车型也是难免不出问题的,因此,最好就事论事,吸取教训,放下不自信的心理,不必过度解读自主品牌的问题。
 
如果用单一异常的个体实例去放大讨论,其结论也是容易偏颇的。对产品的评价需要全面的数据对比的结果,并非找一个焦点事件的过分解读。这也是体现社会对自主产品的不自信,总认为如果自主出问题就是设计问题,这样用偏见目光对自主的过度苛求也是不客观的。

上一篇:中能东道是否可以帮助国产新能源汽车实现崛起梦

下一篇:中美两国“独角兽”最新榜单出炉 智慧停车ETCP强势登榜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原-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