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次和奔驰驻华高管偶遇在下榻的宾馆酒吧,我介绍首先介绍了自己“修奔驰的中国技师”,老外反应了一下,很严肃的回了一句话"BENZNOREPAIR". 这句话大家听起来有点夸大,但作为一名20年在汽车后市场工作的汽车老兵确实有很多共鸣。。。
回顾一下当年维修W140虎头奔驰,当时的虎主不是央企国企,就是外贸公司、大使馆。除了疲劳易损件好像其它的维修换件很少,车主按公里和奔驰的养护流程付费养护,变速箱通过修包维修,发电机、起动机按期更换碳刷养护,底盘下臂也是单独更换胶套,换刹车片的时候里面自带一种灭音膏,转向机都有修包维修。空调有回收机,从来没有更换过压缩机,后来四元桥汽配城起来后车辆维修分流,有一年压缩机更换火爆。。。。哎,东西毁人啊。。氟利昂
“BENZ NO REPAIR”这句话我可以这样理解,以养代修,以养避修,以养不修,对待不同的部件系统采用适配的养护方式。20年纵观维修案例,大致这样分类。
设计问题
比如smart的机油乳化,旋风油水分离器作油水分离时路径过长吸热聚水,机油中进了水分。“像空调干燥瓶一样隐藏安装干燥剂,可以一试”。
简配问题
一些车简配上市,给买家无形增加维修负担。比如外置滤芯的简配使风机的更换频率增加。一些底盘悬挂缺乏保护措施造成橡胶套过早的老化,底盘丧失驾驶的响应和厚重感。
市场乱象
很多厂家夸大产品适配性,比如全脂机油成分忽悠消费者,酯类机油的衰减是断崖式的,并有腐蚀性。
奔驰认证中既有低灰度适配又有高灰度适配。“有的机油打着符合奔驰229.5又符合229.51”。可能吗。。。还有变速箱油一油概括,真是让经销商牺牲,让车主充当小白鼠。
工艺问题
工艺问题,现在4S店也存在这个问题。很多事情是要花时间解决的,在4s店这种工艺是很排斥的。工艺的断章取意也是普遍现象,就说空调吧,必要的清洁就没有。
针对不同的车型、机型,采用的方式和使用的辅料都存在差异。就拿机油来说吧,如果要根据机型、使用情况定制型号类型,那可真是个系统的事情。首先原厂在欧洲ACEA的适配标准在中国地区要打折扣,保证机器安全。举个例子,ACEA中的A5/B5标准,要求HTHS减少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但面对中国区域差异和燃油现况,HTHS高温剪切力的降低会增加发动机的磨损加剧,这点外国机油生产商也是认可这点的。在原厂机油的国外标准基础上调整适配对应是必要的,原则是根据添加剂包的不同选择适配机油。
汽车行业是个沉淀的行业,没有什么技术大咖只有不断学习的老汽车兵,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些心得。其实做自媒体上文章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不误导车主的用车问题,更加不断地学习知识,内容的含金量和可信性也不断提升,冲这点一定会坚持长久的。。
基于大众横置模块化MQB平台而全新研发的代号为EA211的1.4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目前大众普遍使用的代号为EA111的1.4T发动机不同的是,它采用了全铝的缸体,因此整机的重量会更小。全铝的缸体比起材质差异的EA888发动机来说机油的选择就宽泛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