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美国汽车摄影大咖们竟如此着迷?
影像无国界,它可以打通“语言”的障碍,通过图片呈现的内容解读内涵和外延。但是有摄影师站在你身边一起解读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传奇,这确实是件难得的事情。

为了弥补这份憾缺,车网中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张新平老师是本站的创始人,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把更多的精彩以赐读者希望共同分享。




国内著名摄影师张新平先生演讲《镜语•共享汽车生活
以下为摄影师张新平先生的部分作品
1998年大连-北京老爷车比赛
图中是1905年生产的梅赛德斯奔驰完成全部赛事驶入天安门广场的情景。
红旗-不仅是一部汽车,它是一个传奇,传承着文化、敬畏和中国汽车人的工匠精神 摄影张新平
红旗-不仅是一部汽车,它是一个传奇。传承着文化、敬畏和中国汽车人的工匠精神。(图为玉泉山下静静停着的红旗CA770,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座驾,气度非凡)
蓄势待发
侧漏一丝霸气,这种气质无需多言,用心去发现
一席位一方向
远处是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怡人美景不仅仅车外有,车内同样能享受。
高原上的驰骋
图为在5000米高原进行的汽车测试,一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天路之美
2007中秋节为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任务先行勘路和筹备工作,途中听着“天路”的歌看到青藏铁路与公路交汇的情景,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感受最美的天路。以前,汽车是百姓仰望的富贵的象征,无法触碰,离生活很远。

张新平先生在演讲结束后说:“未来已来,共享出行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喜悦,我会继续用镜头语言纪录并见证下一个阶段,汽车带给我们的变化。”

汽车没有国界,它可以将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汽车摄影师在利用汽车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又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来?跟随两国汽车摄影师的镜头,一起领略汽车文化的独特魅力。
杰夫?佛克斯《我的拍车生活》
杰夫?佛克斯1942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他是一名汽车摄影师的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民俗摄影师。拍摄题材的缘故,杰夫?佛克斯的生活中充满着美和探险,汽车成为他路途中最好的伙伴,在他的眼里,好车是一种“实用的工业艺术”。杰夫?佛克斯此次向大家分享是以《我的拍车生活》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拍车视角以及对汽车的喜爱。

美国汽车摄影师杰夫?佛克斯
在谈到在古巴的美国汽车时杰夫?佛克斯说:“人们希望经常维修这些旧车,现在美国政府和古巴政府达成了协议,尽量把这些车进行修复。一小时四十美元,以这个价格就可以坐这样的车在哈瓦那游览一番,它在哈瓦那是很有名的汽车。”杰夫?佛克斯说:“我的父母是艺术家,也是全球的旅行家,他们传承给我一种对世界旅行的迫切感,对我来讲汽车就像一个神奇的地毯一样。我对汽车的热爱是来自于,在我17岁的时候,五十年代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新车在路上驰骋,这是很让人激动人心的事情。我和我的朋友都受到汽车文化的吸引,我们每年都去世界各地看新车的展览,每年都是如此。”
张新平《镜语?共享汽车生活》
中国汽车摄影师对待汽车摄影也有自己的理解,张新平以《镜语?共享汽车生活》为题,向所有与会嘉宾分享了他的拍车故事。“今天我们以汽车为主线,通过镜头的语言与美国摄影界的朋友一起分享车轮带给我们的记忆和改变。”

中国汽车摄影师张新平
作者张新平在讲解这张图片时说:“1958年8月1日中国生产的红旗车经过了天安门广场,红旗车是国车,在红旗车的两侧都标志着三面红旗。在它的车头有一个LOGO也是一面红旗,这款车本身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象征,同时这款车也是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座驾。”哈罗德?布兰克《我的艺术车》
哈罗德?布兰克是一位电影导演、也是美国艺术车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与艺术车的结缘就来自于他拍摄的首部作品《狂野的车轮》,片中讲述人们把自己的汽车打造成特殊的艺术装饰车这一有趣现象。他的作品中有用寻回的失物大杂烩做成的艺术车、2750部相机做成的“相机货车”、“公鸡嘴/番茄辣酱”音乐互动车。此次哈罗德?布兰克向大家分享的就是自己制作和拍摄艺术车的过程,以及现在已经完成的三辆风格独特的艺术车。

美国汽车摄影师哈罗德?布兰克
哈罗德?布兰克形容自己,“我觉得我是一个价值观非常特殊的人,我在那里所讲的是关于安全和生命,如果你只是想要钱的话,最终你会像尸走肉似的成为一具骷髅。当时孩子们把这些车拿到学校去,让低年级的孩子们感受,这是我放在车后面的图形。把这样的形象和不同的品牌进行结合,我也经常在想,有没有什么中国人特点的车形成一个品牌。在这样的车上面到处都装了摄像头,希望拍摄下更多动态的情景。”
克里斯蒂安.迪特曼《车与生活》
汽车摄影师克里斯蒂安?迪特曼讲述自己拍摄汽车的历程。她有30多年职业摄影生涯,作为一名美籍德裔摄影师,受美国文化和德国文化的双重影响,对待摄影和汽车摄影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围绕《车与生活》主题,克里斯蒂安?迪特曼提到旅行中观察到汽车不但是有用的机器,而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爱车要如同爱护家人一般。

德裔美国汽车摄影师克里斯蒂安?迪特曼
“这是敞篷车,是婚车,它在哈瓦那有很多,大家结婚的时候经常用这样的敞篷车来举办婚礼。”“我是在二战后的德国长大的,七十年代去了加利福尼亚州,当时也是美国汽车文化繁荣的时候。在过去的日子里,哈瓦那有很多的老车都在路旁静静的待着。我们去哈瓦那的时候是一个月前,没有旧车在那里,它们都被重新的收藏,都换成了敞篷车。当我去古巴的时候,在汽车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老的车被收藏,把它作为出租车供游客使用。”
蔡金铎《我的汽车生活》
摄影师蔡金铎与大家畅谈了《我的汽车生活》,蔡金铎老师分享了和杨晓利老师拍摄丝绸之路、中国古塔的故事,并带领我们用照片回顾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前的汽车好像是富贵、荣华、权利的象征,但是在中国今天已经不是了,它是交通工具,就像心爱的玩具一样。”
此外国际著名汽车摄影师麦克•福曼先生、中国户外协会秘书长刘玉选、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主任祁庆国、美国摄影家布鲁斯•麦克伊内丝、美国古董车俱乐部博物馆和图书馆馆长斯蒂夫•莫克科维兹、《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贾可、中国汽车国际合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晓军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分享了汽车摄影方面的内容,汽车摄影在两种文明背景、两种文化间传递交融。

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杨蕊与中国汽车国际合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晓军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现场北京汽车博物馆与中国汽车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推广中国汽车文化。同时来自石刻博物馆的中国著名篆刻艺术家于连成老师现场为美国汽车摄影师使用四种字体书写“车”字,字体跨越五千年时空,现场大家都为中华独特的书法魅力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