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也算是受萨德事件影响,韩系电池在华受阻后的乘虚而入,同时也会对电池行业甚至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促进作用。”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师钟师对松下即将在中国建厂一事评论道。而在此作用下,我国的电池采购行业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到底会被带来哪些影响呢?
松下在华建厂选择合资模式
随着产销量和保有量的不断上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动力电池的大量需求。除国产电池企业开拓市场、布局产品线外,也吸引了大量外资品牌,尤其日韩电池。随着《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推出,对日韩电池确实存在大量考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的建厂合作,苏州市政府也出资参与,与松下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日系电池的崛起,正是韩系电池的没落
事实上,日本企业的加快在华发展进程,与去年以来韩国电池遭遇审核危机有着一定关系。自去年受到新能源补贴政策等的影响,包括三星SDI、LG化学等位于国内的韩国动力电池企业业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月30日,韩国SK Innovation与中国企业合资在华设立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厂宣布已全线停产。

目前,韩系电池进目录仍未有任何眉目,而留下的市场空白已经由国产电池抢占。但与此同时,空出来的市场也成为包括日本电池在内的众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松下合资项目的进入,或许也可以被理解为想要在中国市场占领更多份额。
“未来,松下仍需要与国产电池进行价格比拼,但松下可能会应用于中高端车型上。”钟师认为,松下能否真正开拓中国市场仍需考虑价格因素,因为就当前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而言,本土国产电池企业将是日本企业直面的最大竞争对手。
日系电池的导入,能否冲击本土电池企业
众所周知,松下电池是特斯拉动力电池独家供应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松下成就了特斯拉,那么当松下电池进入中国后,是否会对“保护”中的本土电池厂商带来更多业务上的影响呢?

的确,中国的动力电池主要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沃特玛等企业,截止到目前,工信部已累计发布了四批《规范条件》目录,共计57家动力电池企业入围,而三星SDI、LG化学、SKI、松下等日韩电池巨头至今仍未进入目录,导致上述企业在华的动力电池业务开拓受到了极大影响。

因此也有其他行业人士认为,日本电池企业的进入,将加快电池行业的竞争强度,提高电池技术的整体研发能力,这种“鲇鱼效应”反而能刺激生态发展。
据最新消息,捷星新能源与松下已经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一起与车企洽谈业务,对象锁定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可见松下此番动作的势在必得。
随着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对电池的相关规定(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kg,对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给予补贴),中国电池行业正在向上发展,随着松下等日系电池的进入,不仅能够促进电池行业的发展,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