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线上涨,毛利下跌
总的来看,宁德时代依旧是头令人骄傲的“独角兽”。
据数据显示,作为销售主力的动力电池系统销售收入高达168.92亿元,同比增长135.01%,占公司总营收的83%;锂电池材料销售收入23.09亿元,同比增长32.14%;储能系统销售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更是高达369.55%。

但如此优秀的成绩似乎也难以逆转宁德时代毛利率下降的事实。自2016至2018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就开始以43.7%、36.29%、32.79%的态势持续下滑,到今年,其第一季度降到28.71%,在第二季度虽有提升,但也仅为30.8%。这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成本高企,安全养患
无论营收成绩如何优秀,从实际结果来看,宁德时代的背后依旧“暗藏杀机”。
在2017年,作为三元锂电池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钴金属就从32美元上涨至75美元,年增幅达114%。2018年一季度价格再创新高,达到95美元,涨幅达26%。虽然目前钴金属价格有所回落,但宁德时代依旧会面临矿产价格的制约,并且随着政策补贴退坡的影响,下游车企对高价电池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下降,合作伙伴流失亦成问题。

面对于双方的各执一词,到底孰真孰假外界不得而知,但无论真相如何,存在安全问题是既在事实。面对于逐渐理性的新能源消费者,宁德时代光靠“官宣”真的能够让消费者和众多车企信服吗?赢得人心还要靠产品说话。
“独角兽”如何丛林求生?
不可否认,宁德时代的辉煌是成功的借到了“东风”。宛如一只“四角吞金兽”的宁德时代,站在新能源的风口上,一方面享受着”白名单”的高额补贴,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新能源发展推动,其圈地式的联盟合作很快就筑成“护城河”。
但各家车企为不受其电池制约,“养备胎模式”也随之开启:奇瑞与欣旺达合资建厂;江淮与华霆动力合资建厂;丰田还与比亚迪、东芝、汤浅和丰田自动织机结盟;大众计划与瑞典电池生产商Northvolt共建电池工厂;吉利也与LG化学成立合资公司;作为宁德时代最大客户的北汽也不例外,与韩国的CT&T成立电动汽车合资公司等等车企都在给自己留后路,见此情形不知身为“正宫”的宁德时代要作何感想?
与此同时,随着现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下跌,“白名单”取消,市场日益开放,日韩等国外电池企业也将回归中国市场。此前,瑞士曾公布一份关于全球动力电池的研究报告,在能量密度上,松下的21700电池单体密度可达340wh/kg,宁德时代目前为300wh/kg。在成本上,松下电池成本为111美元/kWh, LG化学的成本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的成本均超过150美元/kWh。

只是,“正确”的抉择往往意味着巨额投资,在毛利率不断下降的今天,有着“独角兽”包袱的宁德时代是继续追求高营收,还是沉下心做到技术反超、产品领先?当纯电汽车领域淘汰号角吹响时,这只“独角兽”是否有从容应对丛林法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