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头条 > 产经新闻 > 返回

圆桌论坛:新一轮产业变革对我国汽车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2-11-12 23:35   浏览次数:3028

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汽车行业首场盛会,本届论坛以“聚力行稳 蓄势新程”为主题,共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以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与行业精英一起贯彻新精神,研判新形势,共商新举措。其中,在11月9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2:聚焦新时代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上,举办了以“新一轮产业变革对我国汽车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图片1
许海东(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圆桌对话,对话的主题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对我国汽车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刚才朱理事长已经介绍,从十八大以来,包括十九大,习主席亲自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智库做出了很多的指示。特别是二十大的报告,在总结形势的时候,习主席是这样提的,“当前的世界形势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

习主席的二十大报告中,有二十多处和汽车行业有关系:如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双循环;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供应链安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一带一路。

特别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要靠汽车产业,我们的车是消费品,输到海外以后,外国的消费者开着中国车,这时候就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这个车是有中国故事的,我们的车企随着直接投资向海外走,那就是要讲中国的故事,你要去雇外国人给你干活。可以这么说,你的高铁、大飞机,甚至你建的很多桥,它跟国外消费者并没有直接关系,人家能体会到的是你的汽车。所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对汽车行业是非常重要的。

习主席报告中还提到:要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塑造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当奔驰、宝马把他的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研发中心都放在中国的时候,当我们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的时候,全世界的人才就会来,全世界的人才集聚,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的高地,就是智能网联的高地。还有在促进国内就业;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等。汽车行业是基础,我说的上面每一项内容都和汽车行业相关。总的来说,这些方面的发展,我认为都是我们未来中汽智库的研究方向。

为了落实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要在以上二十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策划目标、路径、措施,核心就是通过建成汽车强国来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而做出贡献。这也是我们中汽智库建设的终极目标。

我们今天邀请的专家是: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 朱明荣理事长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 吴涛先生

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捷豹路虎中国与奇瑞捷豹路虎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常务副总裁 马振山先生

比亚迪汽车海洋网销售总经理 张卓先生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战略与业务设计合伙人 刘宇瑞先生

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

感谢各位能参加在战略论坛、中汽智库仪式成立以后,和我们进行这样的圆桌交流。

第一个问题,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国家已经全面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朱理事长,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讲讲您的体会。

朱明荣:第一,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一些“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这是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二,基本实现智能制造,在双碳战略下,同时也是绿色低碳制造。

第三,拥有强韧的产业供应链,供应链本土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第四,全球化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五,我是搞人才研究的,我感觉还要拥有各个层次的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近期,特斯拉在全球裁员10%,但是在中国市场却在逆势招聘。最近看到马斯克在上海工厂选了200名技术工人输送到美国去,帮助特斯拉美国工厂提高生产效率与产能。马斯克多次称赞上海工厂的高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无论是从技术创新也好,还是从智能制造、供应链、全球化的角度、人才队伍建设,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端倪。

许海东(主持人):非常感谢朱理事长的总结。其实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已经提了很长一段时间,它对应的是什么?原来叫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低附加值的一些加工。我们希望能够更高质量、更多附加值的发展,我们就需要技术创新,需要更高水平的制造,需要整体供应链的发展,还需要全球化的发展。当然,人才是我们的基础。刚才朱理事长把这几个方面的实际体现都说得非常好,其实中国要想进一步的发展,不是说完全追求速度,也不是说完全追求铺摊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我们要向高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水平发展,这就叫高质量发展。汽车产业代表了高质量发展,汽车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材料、最新的应用全部都集成在汽车上,汽车产业会体现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说汽车产业可能承担的责任更为重要。谢谢朱秘书长。

第二个问题,问一下吴总和马总。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全球汽车产业生态革命已经在发生变化,我们也处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我们两位是真正来自于企业一线的,我们汽车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吴总先来。

吴涛:机遇和挑战,但凡说到机遇,我们都喜欢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什么是机遇?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在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我们现在的机遇有哪些是天时、有哪些是地利、有认些是人和?天时是我们目前的转型过程中已经被市场催发出来了,这么多汽车企业和产业伙伴一起贡献力量,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出来了。

地利是什么?我们的产业基础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和智能网联产业。

天时地利人和,一般人和是最关键的。什么是人和?指我们的用户已经接受和认可了在转型期间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产品。综合这三点,我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

至于挑战,那也是非常显著的。第一,投入太高了,真的很烧钱。第二,我们现在面临着严重的产业严重安全问题,基本上都是这一两年汽车企业的主旋律了。这几个关键要点融合起来,我们可以把现在产业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致描述起来。

马振山:谈几点体会。关于机遇,首先,国家推电动车确实是极其前瞻性的决策,因为现在传统车企还是欧美制定的产品开发周期,48个月、52个月,一步一步串联式的。我们的发动机、变速箱铜墙铁壁,这么多年改革开放,技术没有换来市场。电动这块,国家弯道超车,趁着对手没有布局,我们赶快趟出一条路,给我们构成了壁垒,我觉得这是极其战略的机遇期。

整个电动车来看,它实际上已经不是车了,它融合生态、融合系统、融合硬件软件,已经远远超出车的概念,已经不是简单的A点到B点的工具了,它是场景化的东西。我们走得越早、迭代越快,我们越能树立行业规则。当然,过渡期有点乱,但是不乱可能就没有机会,所以这是战略机遇期。

第二,希望在电动车领域,我们中国要形成自己的“博世”。我们的很多件都逃不开博世,希望中国有自己的核心零部件,因为这块附加值大,我们产很多,但是用的都是外国的东西,希望在这块形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这种快速、领先式的发展,包括很多新能源都到欧洲去开拓市场,这也是对欧洲的碾压式冲击,这也是一个机会。

中国目前除了汽车行业,最大的风险是品牌。我们对于品牌的打造是缺乏理论研究和实战性探索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全球性的品牌比较少,而且这个品牌是和情感之间相联系,我觉得各品牌、各主机厂除了投资硬件技术,都对品牌进行研究,因为品牌就像未来的竞争一样,不能有弱小,品牌涉及到视觉、触觉、嗅觉,包括你的价值观、倾向性,一定要重金打造。

许海东(主持人):感谢马总,马总原来很长时间在一汽大众,现在到捷豹路虎。两位企业老总已经做了很好的总结。说实话,我们的机遇真的就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的发展。我们的挑战同样也在于这儿,智能网联的发展需要芯片、操作系统,如果你最后发展起来,那你一定要有品牌。汽车强国如果没有几个在全球市场响当当的品牌,让那些非洲的人民都知道这个牌子是中国的,我的身边有这样中国车,我身边有人用过中国车,这个车跑过10年以后还是非常好。这就叫品牌。想成为汽车强国,我相信最后会有这样几个品牌。我们长安的朱总一直在说,最后中国会留下几个品牌,长安一定是其中的一个。我相信比亚迪也会这样想。这确实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谢谢两位。

第三个问题,国际化方面,问问张总和刘总。现在我们来判断中国汽车的国际化进入到新的阶段,品牌正在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大门按照我们的要求也是越开越大,汽车产业进入了全面开放发展的新时期。在国际化的时候,一些关键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我也想请两位谈一谈。

张卓: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来自比亚迪的张卓。

比亚迪在乘用车板块的国际化进程,正式算大规模的话是今年7月份开始,之前我们在全球化是以大巴为主,储能、电动叉车比较多。现在的中国品牌走出去有大的天时,全球人在双碳目标的加持下第一次达成的共识就是电动化趋势,消费者从政策的导向上来讲,基本上变成了市场驱动为现今发展的主导力量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具备了全球化的大势。

目前来看,中国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化的技术应该是第一次领先国外品牌,我们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目前来讲,我们的产品足以碾压国外品牌。大家无论从座舱也好、外观设计也好,包括性能上来讲,基本上我们具备了几个优势条件。当然,尽管供应链不安全,但是目前产能上来讲,中国的品牌还是具有很大优势。

欧洲目前的渗透率其实和中国是一样,在欧洲的任何品牌,订车跟中国一样,虽然在国内订比亚迪也得三四个月,但是在欧洲任何一个品牌也要三四个月,甚至五个月时间。包括前段时间在澳大利亚、泰国,基本上等待时间是一样的,不光是比亚迪一个品牌。但是,就这种情况,中国的企业是具备产能优势的,我觉得这是国际化的几个前提条件。

当然,因为要积极拥抱全球化,刚才马总讲了,中国没有很大规模化的品牌,一个品牌要想成为一个知名品牌或者长久的品牌,必须要全球化。所以我们还是积极拥抱全球化,把中国电动化的颠覆性技术积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混动技术并不是比亚迪一家,几个头部企业的混动技术都是没有问题的。包括EV,中国的自主品牌都有自己独立的平台。这种情况下,大家走出去应该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

走出去还有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判断尽管中国新能源才刚刚爆发式增长。但是我们在中国卖车这么多年,我估计也就两年时间,2024年中国的竞争会立马进入白热化,在中国的销售毛利估计会趋向于零。所以说我们认为转战海外是造血的很大时机,而且时间要很快。

我觉得走出去,目前还是有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国际经济政治复杂的因素,一个巴黎车展,中国几个品牌一亮相,老外不乐意了,不愿意让中国品牌来了,这个影响还是很复杂的,而且“黑天鹅”出现的概率还是挺大的,我们也在担忧这个事情。

第二,可能大家都没想过,影响我们出海的很重要的因素是运输物流,我们没有船,尽管集装箱的价格从九千多美金降到三千多美金,但是滚装船还是没有,中国现在有车也出不去。现在几个船厂接滚装船的单都已经排到2025年了。

第三,对国外来说,供应链安全是很大的问题,尽管我们自己也能造芯片,但是现在不是缺一个芯片的问题,上半年缺的是转向管柱,马上面临的问题是轮胎没有了,因为电动化以后,所有的品牌都要上品牌轮胎,国外的供应跟不上,缺的东西还挺多的。包括今天分享的品牌音响,我们也喜欢用,但是中国没有高功率的公放。

我觉得国际化进程其实也不会那么顺利,但是总要挑战,因为时机挺好的,错过可能就错过了。

许海东(主持人):比亚迪今年是全球第一个停止纯燃油车生产的企业,这也体现了比亚迪的战略。但是比亚迪能做出这种决策,应该是他们在前五、六年,甚至前十年就在做相应的战略布局。作为未来智库的研究,我们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一直想请比亚迪来专门讲讲战略,后来有领导说不好讲。所以我也就不为难张总,我们可以以后下来再沟通。

德勤作为全球知名的咨询企业,我们来听听德勤的观点。

刘宇瑞:谢谢许老师,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

对于出海战略的话题,我们也感同身受。在六七年前,德勤也不断接到一些OEM在出海方面咨询的业务,可以对比一下这个特点,非常明显。

当时我们做过巴西市场、俄罗斯市场、伊朗市场的海外市场拓展或者整车出口项目,可以看到在当时所有的目的地国家都是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或者非传统的汽车制造强国市场。

当时出口的产品也都主打性价比,甚至有些OEM可以牺牲自己的品牌,做贴牌,用当地合作伙伴的品牌在当地销售。追求的目标是销量第一,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景况。

最近一两年,德勤所接到出海的案例,更多是新势力或一些自主品牌的高端子品牌。时至今日这块的需求,目的地指向不约而同都是欧洲市场。同时我们也看到比亚迪在日本也有很大的布局,可能未来在日本也会有。

现在谈出海,欧洲是很大的桥头堡,大部分的需求都是电动车产品的出口。我们看到很多明显的区别,比如说现在更关注在成熟的汽车市场国家,关注在新能源汽车,关注在本身品牌向上的过程,没有看到愿意用贴牌的方式進入,这种明显的对比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到中国过去六七年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

您刚刚提到对于未来整个汽车产业出海的机遇和挑战,我觉得从机遇来讲有几个大的方面。

第一个,从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来说,国家是非常鼓励的,从几年前出版的汽车产业政策有指引性的目标,希望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国家大力鼓励,未来会不断出台这样的政策,包括税费,包括当地市场的指示,鼓励大家走向市场。

第二个,我们在新能源领域,无论是从性能也好,从产品概念也好,从外观设计也好,在市场上已经领先一步,局部领先一些特定的领域。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很强的产品力,至少在新能源领域可以去突破一些重点的国家市场。

第三个,整体从新能源市场格局来讲,固定的竞争格局尚未形成,还是在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以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很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赢得一片新的天地,这是从几个大的机遇角度来讲。

刚才比亚迪张总也提到,确实还有很多的挑战,包括近期的挑战、远期的挑战,近期的挑战有运不出去车的问题,但是从总体的角度来说,对于所有走向海外的业务来说,都是面临这样的痛点。远期的挑战有几个重点:

第一个,中国的汽车品牌在当地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是不是能够很快地构建起对于当地消费者心智与偏好的捕获机制,毕竟过去几年,我们出口主打的形象都是性价比,现在我们要强调自己有一定的品牌溢价或者有一定的品牌向上过程,当地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因为品牌的构建需要有比较长的时间。

第二个,深度的本地化运营过程。出口海外如果走到更深的角度,不光是整车的出口,还是当地本地化的过程,就会带来一系列人才、当地供应链体系、当地的技术政策法规认知等,所有本地化的支持能力是不是能够很快补齐?

第三个,尤其对于新能源车和智能车来讲,我们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欧洲市场,他们这个区域对于数据安全保护的程度是最高的。在中国市场通过信息的获取产生更多的用车场景的方式,在当地市场是不是能够适用?不一定,必须要去研究当地的法规,看看当地对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怎么设定的,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挑战来说还是蛮多的,但是我相信经过不同车企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许海东(主持人):谢谢刘总,他作为产业里的过来人,讲到五六年前的情况,他也切身感受到这五六年是中国品牌在积极向上,正从原来给人家做贴牌的产品,根本不讲自己的品牌,产品可以卖到某个国家贴经销商的牌子,现在已经没有中国企业这样干了,我们的整个品牌意识已经上来了。

中国出口发展现在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但是贸易有一定的瓶颈,最终可能要面临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牵涉到方方面面,那又是挑战更大,相当于你要讲中国故事,你要输出中国的模式,这些难度非常之大,这可能是我们以后将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第一轮问题,我们提到了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还有国际化发展的一些问题。后面我们还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2020年的新冠疫情影响下,整个供应链开始出现了问题,Just in time精益生产模式诞生于汽车行业,全球制造业都在用,现在变成了Just in case,库里有什么就生产什么。今天早上我听长安的朱总说只要芯片到了,可能晚上两点就开始生产。

吴涛: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做到了以销定产,一朝打回去又变成以产定销。

许海东(主持人):二十大报告提到着力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首先问一问朱总,从您的角度可以谈一谈想法。

朱明荣:疫情把我们搞得很苦,三年来给行业造成了很多痛点、堵点。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疫情也让我们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了应对之策。如何来应对?
一个是积极推动补链强链工作,形成产能备份和多元化供给方案:积极利用行业资源和生态链内企业资源,设置专项攻关计划,补齐核心技术、关键材料等领域的短板。

第二点,通过投资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早日实现技术突破: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协作,构建新型研发机制和体系。
第三点, 推行核心技术攻关的长期主义,深耕基础学科研究,为核心技术攻关蓄积能量。可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实施开展联合攻关,分工协同,形成最终的合力。

许海东(主持人):谢谢朱理事长,他在汽车行业从业了差不多一辈子,他的感受是我们要掌握核心技术,一定要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研究,不可能是完全你自己都干,你可能要带领一些小企业,这些小企业能不能培养成小巨人?大企业是领头者,但是你和这些小企业怎么协作?怎么合作?不能是过去的“大而全”,什么都是我自己去投。但是怎么协作?我记得我主持论坛这几年,我每次都讲协作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协作是最难的,以后大家可以慢慢体验。

吴涛:刚才朱总说得很对,不过我们当事企业,是最痛的,也是感受最深的。今天下午我在做报告的时候,当时提到战略弹性,但是遇到像疫情这么大的冲击,那是多大的弹性都解决不了的,必须要面对这种危机的时候,企业得有自己的预案。

以前我们从来不会考虑这么大的冲击,以前我们觉得各种环境都很安全,企业发展都很顺利,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战略规划一步步往前挪,这次也把我们企业整醒了一次。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可能面对的“灰犀牛”或者“黑天鹅”,主机厂必须得有一种避险的方案或者方法,或者在战略中必须考虑这一环。

特别是像疫情之后所引发的这一系列芯片卡脖子,或者现在更严重的锂矿,首先企业自己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刚才主持人说的什么意思?你不要以为你是很大、了不得的企业,在这种大的冲击下你都是小企业。这时必须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聚焦。既然已经让我们醒了,就得认真对待,你有这些资源就必须聚焦在企业最关键,也就是最需要掌控的核心研发、核心技术上,不要把整个产业链包圆,不可能的事,特别是进入新四化之后,主机厂越来越发现,对于新的产业链你并不像以前那样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第二件事情,必须得开放合作。承接第一点的逻辑,你必须把你的朋友圈拉得大大的,而且是各行各业的朋友圈,让他来补充你其他不足的实力,而且大家是对等、平等的关系,在跨界融合下共同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合作方式。

就像今天下午我在报告里说过的,未来汽车产业或者长安自己的战略中所发现的,我们和供应商的关系会急剧发生变化,不再是链条式传递的产业链模式,而变成一圈圈放在一块的,互相合作,联合开发,甚至联合定义产品、联合创造未来的产业供应模式。

第三件事情,人才。就算保证了资金安全,没人,后来这轮来了之后,你发现虽然脑子里想清楚了后面怎么走,回头一看人才资源跟不上,战略一旦确定,实不实得现,那就是干部的执行力和人才执行力的问题,这才是最关键要闭环的一环。

许海东(主持人):谢谢吴总的三点总结。

谈供应链的安全,我们肯定还要请一下德勤的刘总发言,因为今天他讲的就是韧性的企业。

刘宇瑞:谢谢主持人。

对于汽车行业来讲,在疫情之前,在地缘政治发生很大变化之前,大家对供应链安全的认知没有觉得那么痛; 这两年变化之下,每个企业都叫苦不迭,也影响到生产和销售非常大的部分。

对于怎么构建一个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刚才我在分享的时候稍微提了一下,要从几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个,在供应链伙伴构建的时候,伙伴体系可能要发生一些变化。原来是追求物理网点的布局,如谁能帮我造出这个东西,谁就是我的供应链伙伴。现在更多是从能力的布局来看,要寻找的是能力的伙伴,包括专项领域的能力,也包括能够随时响应我的产销变化的能力,满足我的变化。

第二个,从Just in time到Just in case的变化之后,企业要多思考一下,在效率和韧性之间的平衡,是不是一味追求最低的库存,是不是一味追求最低的供应成本。在现在的模式之下,我们更多要考虑到备份的问题。

第三个,韧性的供应链更多强调在柔性生产和柔性供应链之间的贯通,就是整体的供应链体系在流程机制上要实现柔性的串联,实现整体环节的最优。

第四个,数字化的供应链,这个非常重要。在多层级的供应链体系上,应该能达到信息互通,运营上达到协同,实现高度可视化,随时响应突发的事件,做出对应,实现这样的改变。

另外从政府的视角,其实企业这边也有更多的期待。德勤上周刚好发布了一个白皮书《迈向生态共建的车用操作系统之路》,国产操作系统其实非常关键,它是智能车的新引擎。对于这样的关键领域来说,政府是不是可以发挥引导的作用?或者是一些产业政策标准化的推动作用,鼓励所有产业链上的生态伙伴一起共建所谓的关键领域是供应链体系构建,这个是从政府视角来说,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

这是我简单的分享,谢谢!

许海东(主持人):谢谢刚才三位专家的分享!

现在最后一个问题,刚才已经谈到了关于品牌这方面的,中国品牌向上之路还需要艰辛的探索,现在我们仍然缺乏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我想问比亚迪的张总和马总,您认为在中国品牌提升方面,应该有哪些好的建议?

张卓:各位嘉宾,大家好!比亚迪汽车成立以来,我就一直在汽车这里,我觉得感受蛮深的,比亚迪在十年前的客单价10万块钱,今年在17万块,短短从2020年开始的两年多时间 。

现在我就说我们中国自主品牌面临全球化的上升过程中的一些提升点或者改善点,我就从这个角度阐述个人的理解。

我们一直坚信,想成为一个知名品牌或者品牌上升,第一步一定要是全球化的品牌,你必须是在全球的销量规模也好,哪怕溢价水平也好,我们对中国品牌自己的品牌故事、情感度、连包装讲解寻找突破点都缺乏经验或者参考的案例。这是我们缺乏的,但是第一步要先跨出去。

第二个,品质水平,你能否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准?我们的品控水平能不能达到?

第三个,安全性,我们认为电动车安全才是一辆车最大的豪华,在客户的认知里、心智里是不是安全的电动车?

第四个,品牌多维度,不光是销量。刚才我讲的案例,包括中国产销连续七年全球第一,但现在中国也没有一个品牌是全球性的,特斯拉还是老大。直到今年比亚迪才能当老大,但比亚迪品牌溢价方面不如人家特斯拉,要多维度参考。

第五个,中国品牌的服务水平要迅速拉高,包括销售售后,甚至后市场的金融保险,一整个服务水平能不能达到人家的水平?

第六个,企业还是要担当。现在给国家解决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就业,上上个月,李克强总理去我们公司的时候,他不是看比亚迪卖了多少台车,他看到我们解决了58万就业的时候,那才是一个国家最想要的东西,我觉得就业可能是目前最主要的根基,现在我们每个月还给社会提供2.3万个就业岗位,到年底要解决100万人的就业,这是一个品牌要担当的。

当然还有社会的救助、社会公益,比亚迪慈善基金在走这条路,可能中国消费者认知比较好。现在我们在想中国这套在国外人家接不接受?所以我们在全方位要做品牌的提升,到最后产品规划还是要齐全的,前瞻性还是要有的。一个品牌不可能只卖小众的某一两款车,从低到高,甚至多品牌,靠一个品牌很难在全球化做到很知名、很大量的。

最终你想当跨国很大的企业,首先规模要上来。现在没有几个品牌支撑,靠一个品牌很难做到那样的规模,所以未来多品牌的经营还是要逐步去做的。

昨天我们才公布做高端,进入80-120万的市场,仰望品牌。可能未来会发布一些颠覆认知的这些技术,不断通过这种才加强对品牌的上升。比亚迪还在上升的路上,目前才达到合资水平的品牌,所以我们也多听听马总意见。

许海东(主持人):谢谢张总。马总在合资品牌这么多年做下来,现在来看,对中国品牌的向上发展应该还是很有感触的,给中国品牌提一提建议。

马振山:还是那句话,认知大于事实,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就是认知和事实都不符,但是认知很好的话,这个事实就是真理,起码是一个相对真理。

品牌也是这样的,为什么保时捷成为毛利这么高的品牌?好的品牌真的能够带来极高的毛利,然后溢价,所以不得不承认,我们必须在品牌上进行投资,怎么投资?

举个例子,对于捷豹路虎来讲,定位就是高端,它在整个董事里设一个首席品牌官,首席品牌官的职责是负责什么?整个品牌的造型、造型的DNA、视觉、触觉、体验所有的领域,甚至包括TVC平面、线上体验、线下体验、内饰、材料、设计,所有客户的触点,他都负责。

在这样的主导下,前格栅的形状和大灯的形状,核心的要素都是一致的,保持整个品牌的一致性。甚至创新工艺的采用都要符合这样的理念,在品牌至上的理念下,所有工艺、技术的采用都要符合,然后高度一致,基本变成“宪法”了。

从这点来看,我关注了国内,不光是车企,其他行业没有一个公司能做到这样的高度。只有这样的话,才真正To C,以客户为中心,你知道客户喜欢什么,他们现在已经改了,这点很厉害。而且目前来看,在推进过程中。

像最近这代揽胜就体现这样的,市场反响非常好,供不应求。从这点来看,品牌的重要性必须摆到整个公司战略的No.1,因为同样的东西,工艺也好、堆料也好,放在一起,如果没有有序的排列、设计,可能就是卖材料费。

为什么欧洲产生那么多的豪华品牌?我们一定要研究这个东西,否则我们就是卖材料,卖锂,锂肯定会封杀的,中国现在对氢一定要琢磨怎么办。你要封杀的话,多大产能都没用。

许海东(主持人):锂好像在全球资源中中国只有7%。

马振山:从战略安全、产业安全来讲,一定多种能源并存。离不开锂,那没办法,品牌一定把它作为战略高度来研究,品牌是摸不到的,它里面有很多顶级的碎片,这个东西不挖掘,整个艺术、流派、创新的材料、设计、顶级人才做不出来好的东西。

我就说这些。

许海东(主持人):头一次跟马总聊品牌,原来是跟马总聊市场分析和预测,马总曾经是一汽的模型专家,中汽协前年的预测会专门请了马总,十年前中汽协预测的体系,马总就是当时的主力,大概是2012、2013年。

刚才说到品牌,我觉得高质量发展就是高附加值,高附加值产品怎么来?其实就是要有一个高溢价,高溢价靠什么?就是靠品牌,消费者就是奔着这个品牌来的,当然最基础的是后面的质量。世界的顶级品牌,品牌里的DNA相当于企业的宪法,它会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制造到服务。

我给大家讲品牌的时候,我会说企业里搞保洁、搞卫生的人,他的工作能不能体现企业品牌里的东西?甚至是你的价值观?甚至是你的文化。如果他都能体现,说明整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做到,最终企业才能把品牌立起来,这个品牌绝对不是营销人员的事,也绝对不是管理人员的事,而是所有员工的事情。

时间关系,没法展开,因为时间也已经到6:20了。前面的演讲拖堂了一点,本来想交流的机会多一点,但今天只是个开头,这几位应该都是智库的成员,当然我们还会扩展,希望今后智库的成员都是协会的专家,我们会在我们的场合里更多交流、更多沟通,形成我们的观点,然后去影响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今天的论坛从这五个方面请专家来交流,今天就是中汽协智库启航的时刻,我相信未来一定在实现汽车强国方面发挥作用,支撑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能够领先发展,希望我们的智库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上一篇:徐向阳:不同混动技术路线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张永伟:新能源汽车多元技术路线发展新趋势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原-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