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头条 > 产经新闻 > 返回

圆桌论坛:ESG助力中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发布日期:2022-11-16 21:35   浏览次数:3548

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汽车行业首场盛会,本届论坛以“聚力行稳 蓄势新程”为主题,共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以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与行业精英一起贯彻新精神,研判新形势,共商新举措。其中,在11月10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13:绿色·责任·价值 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上,举办了以“ESG助力中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图片3 
主持人:
金蜜蜂智库专家 代奕波

对话嘉宾:
东风鸿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世维
世界经济论坛汽车与新出行中国区负责人 那娜
博世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 朱伟伟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汽车产业金融服务专委会秘书长 沈颐辰

代奕波(主持人):今天的嘉宾非常有多元化代表性,有来自企业的代表,还有来自社会组织,还有来自行业协会。因为刚才的演讲相对来讲比较框架性、比较宏观,希望圆桌环节能够从嘉宾自身的工作经历或者经验,能够捕捉或者还原可能有些细节的场景,帮助我们各位能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要新兴的议题。

说到ESG也好,可持续发展也好,刚才各位专家发言中也都陆陆续续提及。首先跟各位详细探讨一下,从您所在的机构或者自身的职位工作看,在众多议题中,哪些一个或者两个议题您更为感同身受?比如您的观察和体会以及您为什么关注它,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可能使得您所在的组织机构进行了一些变革,不管是商业模式上的还是一些管理方式上的。首先从夏总开始。

夏世维:谢谢。我来自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可能在今天在座唯一一家央企。总体来讲,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我当时在东风集团的时候,我们在联交所上市,当时也要编制ESG报告。实际上,我这里从更微观的层面谈。刚才大家所提到的情况,因为我在汽车行业从事了30多年,感受其实挺深的。也就是说,现在社会发展的情况是,当然这个事情来自于发达国家所提到的中国生活要过得和某一个国家过得更好的话,地球可能难以承载。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怎么在中国资源状态下去获得相应更美好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相关企业更多的用到钢铁,中国铝业在澳大利亚的事情给我感触很深。反悔了也就赔了1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自然资源的支撑度如何满足中国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对于微观的企业而言,我们一直提到“责任”,也就是说你得有行动,这个行动背后要有收益。

中国古语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利”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财富,它是要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一种价值导向,这个主题还是非常恰如其分。今天我参加了上午的会议,今天下午的会议我也感同身受,从企业微观层面来讲行动至关重要,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够不断地展现我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

代奕波(主持人):夏总刚才您提到环境自然资源这方面,您这边感悟更多一些,一会跟您继续探讨。下面听一下沈秘书长,作为行业协会,您观察到了什么?

沈颐辰: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于上海市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我们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现代服务业”的生态建设,助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着重提出“高质量发展”。我们坚信“高质量发展”一定是绿色的、一定是可持续的。我们作为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大平台,也将汽车产业作为特别关注的重要产业门类。

中国汽车产业要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不论在供应链,还是产业投资领域,可持续发展及由此衍生的ESG评价已成为“必答题”。今年9月份,我们携手了汽车主机厂商、智慧出行机构、金融单位、政府产业服务平台,组建了“汽车产业ESG工作委员会”,正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汽车产业深入发展的重要实践。在ESG投资理念愈加兴盛的现当下,在信息披露规范、人才培育、金融支持等方面,着力构建一个有行业针对性的联席对话机制,为汽车产业在未来逐渐形成相关标准提供助力。

代奕波(主持人):谢谢沈秘书长。刚才朱总也提到了气候变化的问题,对于博世这么大的企业,可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和机遇很多,想听听您其他方面的见解。

朱伟伟:我想分享一下在博世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一些体会。博世是全球首家实现碳中和(范围一和范围二)的大型工业企业, 中国区作为集团重要的生产制造和研发基地,实现碳中和对博世全球目标达成非常关键。在实现碳中和的四大举措中提高能效一直是中国区最关注的,也是和生产最密切相关的,节能减排我们是长期主义者, 2005年就完成了业务所在地的碳排放数据调查和汇报,2008年开始就开始部署中国区的节能减排,在更新升级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应用能源管理平台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节能减排项目和经验。从2019年以来,博世中国共实施443个节能项目,累计节能9600万千瓦时,相当于37,000户中国家庭的年度用电量。为达成2030年全球节能17亿千瓦时的目标(2021年已实现目标的33%),集团从2020年到2030年每年提供1亿欧元的节能基金。

另一个体会是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非常重要。2018年总部提出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候,当时还是有所顾虑的,因为不太了解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也不清楚是否有合适的绿电和优质的碳汇项目。但是我们一路走下来,中国区的碳中和项目做得很好,也得到总部的认可作为区域的最佳实践。特别是中国2019年宣布了“双碳”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从政府到各种组织对于绿色转型及碳中和的关注程度非常高,我们和政府及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都很顺利。

我们实现碳中和的第二举措是扩大可再生能源,中国区的不少工厂在厂区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提供自有清洁能源发电。第三举措是采购绿色电力,中国区已经实现用电100%的绿电全覆盖。第四个举措,用优质的碳汇项目补偿不可避免的CO2排放,同合作伙伴一起投入了符合国际标准认证的优质碳汇项目。举例我们在四川一个彝族居住地的 “节柴灶”的项目- 减少了对薪材的砍伐,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村民的身体状况,也保护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以上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气候行动的先行者,也获得了很多荣誉。 比如中国区有三个工厂得到了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称号,其中的亮点有AI赋能节能减排,另外有两家工厂获得零碳工厂的称号,5家工厂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最近博世中国又获上海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示范企业的殊荣。

代奕波(主持人):下面有请那娜,为什么世界经济论坛能够选择这样的新的倡议发起?

那娜:谢谢主办方的邀请,谢谢代总,很荣幸跟大家做这个交流,我在世界经济论坛负责汽车与出行平台,我叫那娜。这些年我在车企和在论坛都工作过,也有一些角色的转换。近五年,大家能感受到中国市场非常快速的发展,尤其在电气化、智能化这几个特点上。全球都在电气化、自动驾驶、互联、共享这四个大的趋势驱动下,经历着行业转型。我们能够看到非常突出的是,之前大家造好车、卖好车,把售后和维修保养做好了基本上这个闭环就完成了,但是这个市场远比之前复杂,不管是车企还是不同级别的供应商,如何去满足消费者的一些新需求,都对大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顺应代总ESG的话题,这些年不光从政策导向上,“双碳”的目标具体的实施和一些激励机制,以及各个企业端的努力,刚才各位领导嘉宾都分享了,我觉得也非常让人印象深刻。

从市场的反应角度,我原来是做消费者调研、市场洞察和策略的,能够感受到其实我们新生代的中国消费者,对于环保,对于智能化这些要求不光是追赶,甚至已经超越了国际上很多的标准和前沿(趋势)。所以在这些不同的维度上,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有很多可以大家协同去合作,去创造的一些契机,也希望后续可以就着其他话题跟各位嘉宾交流。

代奕波(主持人):刚才各位嘉宾的发言给我们代入了一些情景。刚才夏总最后强调了一个行动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情景设置,我想对于贡献可持续发展或者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采取行动,特别想继续跟夏总聊一下,这样的感悟促使东风鸿泰本身的商业布局,产品服务重新的定位不知道发生了哪些变化?

夏世维:东风鸿泰两大业务,一个是汽车零部件,主要是汽车内外饰座椅等业务,其次是我们的绿色循环。绿色循环更多的是从工厂开始输入以后,一直到输出,全生命周期的安排。你怎么去减量化,怎么再制造、再循环,包括旧车的拆解,按照以前的过程可以看到,当然这也是前段时间商务部陈司长调研时提出的问题,我们国家车的保有量达到3亿2,按照这样的量,其中很多车在运行过程中,包括今后的售后维修保养是不是都要用新的零部件再进行维护。这个在发达国家里面有很好的证明,有“5678”的说法,降低50%的成本,60%的材料消耗,70%的能耗,还有80%的排放下降。如果达到一定的规模,中国的规模量按照推测,中国估计达到5亿~6亿的量,实际上从循环的角度来讲可以大幅度减缓中国在相应的自然资源的输出,这样怎么保证这样的前提。目前我们已经把很多车,比如拆解下来的一部分,大概现在已经能够用到30%的量,可以再去循环再制造。这是很好的起点,目前中国大概是5%。

我们收到旧车的过程中,有很多很难用了,但是这个过程中从国家层面,因为商务部司长也谈过这个事情。从国家监管层面,你怎么保证,可能这个过程中有益于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些企业可能没有更好的环保意识,其中特别是油液以及主动和被动的安全件,刹车等等这些,这些会危害他人健康,也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来讲,东风如何履行生产延伸的方向,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而且这个工作还是非常有成效的,当然这个放到全中国的过程中,特别是海量的过程中应该说大有可为,对中国的环境会带来极大的改善。

代奕波(主持人):我理解一下资源保护实际上您现在已经当成业务来做了,已经变成了您的一个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世维:对,这个和刚才提到的竞争力,我觉得还超越了这个。这个竞争力也是一种收益,是一种导向,你有竞争力的就能够生存下去,但是放到更多层面上来讲,有更多人可能是一个弱者,可能这个企业没有办法生存,在国家这个层面怎么能够让这些并没有消耗大量的资源的情况下,它也应该在生活安排里得到适当补偿。从企业和政府相关层面,都应该得到一种社会的激励补偿机制,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代奕波(主持人):顺着夏总谈到的,把下一个发言转回到那娜,我知道世界经济论坛对非常具象的议题也非常关注,不知道您能否介绍一下世界经济论坛布局的做法。

那娜:世界经济论坛有几大倡议,在出行平台,三年前由可持续工商理事会和论坛一起发起了“循环汽车倡议”的议题。如夏总所说,整个未来行业的发展对于循环的需求,不光是竞争力层面上,包括一些公平性、包容性的角度,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是特别关键。大家都知道电气化对于ESG,对于循环已经做出了很大贡献,从能源角度讲,从使用周期的碳排放(角度讲)。但是从我们的数据看,如果只是单纯的电气化,全生命周期算下来大概60%~70%替代原来燃油车碳排放的量,它离满分或者优秀的表现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区间怎么补?全生命周期从能源采集、生产制造、使用一直到商业模式的变革,包括共享出行,甚至在回收、报废这个阶段,前期有没有把配件的回收利用最大化的东西预埋进去,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这是特别关键的节点。

现在有很多汽车配件都会随后做报废回收,但是二次利用的能效性特别低。我们有一个数据大概到2035年,(如果)能够达到一个很优化的回收利用状态,大概能够回收5千万吨的(二级)钢和200万吨的(二级)电池锂,都是二级材料。这不仅对于环保,甚至未来要本土化,避免未来的供应链或者价值链受到特别大的价格市场和供需冲击,都是能够起到稳固的作用。我们觉得“循环汽车倡议”,包括市面上企业在做的努力都是特别有意义。

代奕波(主持人):实际上两位刚才的发言都提到了一个生态或者相关方之间的协作问题,这块我想把发言转到沈秘书长这块。刚才您提到咱们这边在ESG上面的行动就在集结各方的力量,想进一步了解一下您的合作网络的设想。

沈颐辰:我们作为一个枢纽型的社会组织,囊括了在沪的190多个各门类的行业协会,以及1100多家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构筑平台、整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己任。可以这样说,生态建设是任何一个单一的经济组织无法做,而政府想要做、却无法完全触到的工作,正是我们这样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该发挥独特作用的地方。

刚才各位提到了“利益相关者”这个词,我想我们确实正在整合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想法与力量,围绕ESG这个宏大的话题开展建言献策的工作,包括政府、产业、社会等各个层面,这确实是一个针对“新旧动能转换”生态建设的尝试。

与此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命题”下,ESG与投资、金融资本紧密相连,中国已日益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走出去、引进来”愈加频繁,供应链全球化、汽车投资全球化等因素,更让我们要多加镜鉴国际经验。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2021年,欧洲加上美国,ESG投资已经达到了35万亿美元,折合200多万亿人民币,而同年,中国的数字大概在2400亿人民币左右,当中差异非常大、上升空间也极为巨大。

围绕这些话题,上海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首先上海是重要的汽车产业中心之一,同时,它又是我们国家的金融中心。总书记对上海的要求是持续发挥“排头兵”作用,我们相信在汽车产业的ESG建设,及相关的投资领域,上海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外正如刚刚特别提到,汽车产业的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汽车,还包括智慧出行、汽车生活,今天会议所在地的上海市嘉定区也正在推动“双智协同”的“中国样板”的建设,这其中除了智能网联汽车,还有一个就是智慧城市,可见生态叠加越来越繁复,这一产业的ESG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还邀请了MSCI、标普、富时罗素等国际头部的评级机构,围绕着面向“30·60”的可持续投资在进行了多维度的沟通,期待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投资贡献力量。

谢谢。

代奕波(主持人):当时沈秘书长分析了一下ESG整个生态当中的重要利益相关方,您这边做了集结。我还想跟朱总探讨一下,因为我知道尽管朱总本身博世是一个车企OEM的重要供应商,因为咱们的体量非常庞大,我们还有自己的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也想了解一下博世特别是在中国这块,在供应商的可持续的管理上面,怎么体现上下游合作关系,但是又把这种可持续的挑战共同来应对,在供应链持续管理方面想了解一下。

朱伟伟:我们对可持续供应商的管理其实纳入了整个供应商的管理体系。首先,我们现在已经更新了供应商的商业准则,在里面强化了一些气候保护、水资源、循环经济这些要求。供应商在和我们签订合同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承诺成为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对做得好的供应商也开设了“可持续发展奖”这样一个供应商奖项,也进行了整个中国区的评选。

第一步是要求。

第二步是做现场的审核和远程审核,根据我们的要求,要去评估供应商目前的状况。

第三步就是发现了问题的话,和供应商一起携手,通过各种形式做赋能和交流,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从气候保护来说,我们已经识别了博世采购量最大、排放量最大的供应商名单,这些供应商都是我们和CDP合作以后,要求供应商在CDP的平台做数据的申报,同时追踪供应商节能减排的状况,我们也是和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和赋能,一起推动这个工作。

另外一个工作重点在供应链,叫“深度供应链设计”这样的理念,也就是人权。人权现在着重的关注点在整个深度供应链里面,在原材料的开采过程当中,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在这块我们也在识别和博世产品相关的,高风险的原材料,在整个生产供应链当中的一些风险环节,和供应商一起跨公司合作,来逐渐识别和减少这些风险比较高的原材料。

代奕波(主持人):谢谢朱总的分享,鉴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想请各位发言人有一个小的总结式陈述,这种陈述我有几个建议方向。

1、结合您自身的经验,对同行、上下游合作伙伴,不管是面向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还是增强自身的ESG建设方面,您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2、可以作出自身的承诺或者目标,未来希望达成的愿景。

3、也可以是一种邀约,可能有一些行动的确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您从各自的机构出发,可能更希望有哪些关键的相关方伙伴加入进来,在哪些方面共同行动,发出这样的邀约、建议,或者是承诺。

作为今天能够让各位在线上和线下的参会者带走一些东西,咱们可以随机一些,哪位准备好了可以率先做出回答。

夏世维:我前面已经提到了6个字3个词:责任、行动、收益。东风作为国家的央企,在相关的ESG过程里,一定要履行好这些责任,作为我们具体下面的每一个单元,都按照自己的要求把每个工作给它落实到位,这样真正地使它聚沙成塔,体现我们的责任,也落实到美丽中国上来。

代奕波(主持人):夏总给了一个整体性解决方案:责任、行动和收益。责任是一种承诺,战略性布局,行动是措施和管理,收益是最终的综合绩效。谢谢夏总。

朱伟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我们做可持续发展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公司战略,付诸实践。不仅自身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样也为自身长远的发展赢得了一个主动权,也增加了我们的商业韧性和商业竞争力。希望我们能够和在座的一起,互相学习,携手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代奕波(主持人):碳不光是一种成本或者责任,对于未来更是一种机遇或者企业发展的新标杆,谢谢朱总的经验分享。

那娜:我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一个邀约,给我们论坛打一个广告。论坛的使命就是促进公私领域的合作和对话,我们很中立,特别希望能够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除了“循环汽车”这个倡议之外,还有“韧性价值链”这个倡议,希望能够在ESG大的框架下,在“双碳”的大目标下,能够把行业内所有领军企业集结在一起,大家能够有一个共识。如前面两位分享的,首先大家有一个愿景,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之下,应该可以落实到行动上或者我们自己内部也在拟一些框架性、标准性的东西,可以适配到这个行业,不管数据和策略上能够互通,最后可以共同地有一个往前走的一致步伐。落实到最后,如代总所说,行动产出是一个多方受益的,在这个行业里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果。

代奕波(主持人):谢谢那娜,谢谢世界经济论坛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今天我们也有提到,ESG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和议题。中国企业也需要更多的积极参与到全球性的资源

沈颐辰:特别感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构建了这样一个高质量的行业平台。今天,我们把可持续发展的议题聚焦到到ESG建设,围绕环境、社会责任、治理,从一个碎片化的、缺乏KPI指引的工作逐渐地往商业价值上推动,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助推共同富裕。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机遇,在我国汽车产业“新四化”的征程当中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参加全球分工,正如刚才所提及的,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ESG的博弈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分工、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抓手。

谢谢!

代奕波(主持人):谢谢沈秘书长。沈秘书长的结尾非常精彩,我也不多言了。这次圆桌讨论环节虽然时间比较紧张,也感谢各位发言嘉宾的高质量的信息贡献,这一环节到此告一段落。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上一篇:叶盛基:《中国汽车行业社会责任指南》、《中国汽车行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介绍

下一篇:于乾坤:上汽Robotaxi——安心舒心放心的出行伙伴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原-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