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行见 > 见新车 > 返回

聚焦3·15 缺陷汽车将挑战汽车安全

发布日期:2016-03-17 17:49  作者:张宏利   浏览次数:3398

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每年的“3·15”晚会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盛会,因为汽车作为家庭消费的重要一环,占据很多家庭较高比例的支出,所以汽车的质量是备受车主关注的。连续几年“3·15打假”,继DSG事件、翼虎“断轴门”等问题相继被曝且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之后,汽车业对“3·15”的重视程度日增,因为3·15的最终意义不是为了损毁企业利益,而是要督促更多的企业认识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五年四次上榜:汽车永远是重点“关照”对象
 

回顾近五年的央视315晚会,汽车圈仅一年缺席。
 

2015年,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奔驰4S店小病大修牟暴利,路虎极光变速器问题被曝光。
 

2014年,山东企业违规生产的小型四轮代步车因事故频出被曝光。
 

2013年,大众双离合自动变速器被曝安全隐患,此外江淮同悦被曝“生锈钢板”,安全存隐忧。
 

2012年,五年中唯一一次空缺。
 

2011年,虽然没有整车企业上榜,但汽车配套企业和4S店问题仍被曝光。如锦湖轮胎以次充好,4S店抵押新车合格证等均“榜上有名”。
 

消协数据报告:汽车生态链陷全面被动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指出,与2014年相比,无论是交通工具类投诉总量还是汽车类投诉数量都大幅攀升。

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每年的“3·15”晚会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盛会,因为汽车作为家庭消费的重要一环,占据很多家庭较高比例的支出,所以汽车的质量是备受车主关注的。连续几年“3·15打假”,继DSG事件、翼虎“断轴门”等问题相继被曝且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之后,汽车业对“3·15”的重视程度日增,因为3·15的最终意义不是为了损毁企业利益,而是要督促更多的企业认识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五年四次上榜:汽车永远是重点“关照”对象  回顾近五年的央视315晚会,汽车圈仅一年缺席。  2015年,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奔驰4S店小病大修牟暴利,路虎极光变速器问题被曝光。  2014年,山东企业违规生产的小型四轮代步车因事故频出被曝光。  2013年,大众双离合自动变速器被曝安全隐患,此外江淮同悦被曝“生锈钢板”,安全存隐忧。  2012年,五年中唯一一次空缺。  2011年,虽然没有整车企业上榜,但汽车配套企业和4S店问题仍被曝光。如锦湖轮胎以次充好,4S店抵押新车合格证等均“榜上有名”。  消协数据报告:汽车生态链陷全面被动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指出,与2014年相比,无论是交通工具类投诉总量还是汽车类投诉数量都大幅攀升。  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高不下  与2014年相比,商品大类投诉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服装鞋帽类、交通工具类、日用商品类和房屋建材类投诉量仍居前五位。只有交通工具类投诉上升了1.08%,其他类商品的投诉量均为下降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工具类的投诉量更是同比去年增长了23.75%,这一数字在表格中显得十分扎眼。  尴尬的排名上升  在具体商品投诉中,投诉量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通讯类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服装、鞋、食品等。汽车及零部件品类的投诉量排名从2014年的第三位升至2015年的第二位。  图1 商品细分领域投诉前十位  随着近几年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汽车消费也呈现出井喷的态势,销量更是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但随之而来是激增的投诉量,并且遍布从售前到售后的各个环节,同时产品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  根据质检总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国内汽车召回总数达到554.85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质量、销售、售后成为投诉重灾区  据统计,今年汽车及零部件类投诉比上年增加了6,891件,增幅达到29.1%。如果进一步细化汽车及零部件投诉,从表2中可以看出,质量问题、合同、售后服务的投诉比重排在前三位。  排名第一的质量问题,消费者还是能比较容易的发现并去解决的。例如车辆发动机、变速器及轮胎等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在三包法案的保护下,可以通过4S店去完成鉴定和维修。此外,随着我国召回制度的不断完善,车企也会针对问题车辆采取主动召回或者补偿措施。  相反,排名第二、第三的销售过程中的合同和售后服务类投诉是消费者最容易吃“哑巴亏”的环节。例如销售环节中的强制搭售保险、旧车当作新车卖、偷换新车零件、售后服务条款责任不明确等问题,普通消费者均很难辨别。  细说汽车维权形势仍然严峻  质量问题占比大引担忧  近几年来,虽然维权意识的加强,使得对汽车消费权益的关注开始向产业链后端的销售、售后维修等环节转移,但关于汽车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仍一直是各大官方和民间投诉平台占比最高的投诉内容。尤其在过去两年间,以多个主流合资品牌车型出现大规模断轴事件为代表,关于汽车质量的担忧再次弥漫。  当然,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价格战,而价格优势只能通过压缩成本获得。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新技术不成熟和成本控制带来的热销车型投诉多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行驶过程质量问题最多,车身外观及内饰问题也频发。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统计分析》披露,“同一质量问题屡修不好”仍是消费者投诉最多的热点之一。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显示,从2016年2月24日~2016年3月6日的12天时间内,共有504条消费者提交的缺陷车辆信息,发动机、变速器、车身系统是三大“重灾区”,悬架和电气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较多出现。  此前的2015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经营者获知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租赁、使用缺陷汽车产品,并协助生产者实施召回。”据悉,下一阶段,中国消费者协会还将对汽车消费领域中《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中缺乏明确规定的盲点问题,如异响、异味、异常抖动等,推进维权工作。  层出不穷的汽车销售欺诈  在不同机构发布的多个汽车投诉榜单中,汽车销售欺诈都成为被消费者投诉的重灾项,在某些榜单中其占比更是高达50%以上。  销售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以次充好、以旧充新、合同欺诈等。整个汽车销售场景中,消费者自进入4S店看车开始直到提车结束,都面临被欺骗的可能。因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销售商对消费者虚假承诺,引诱消费者上当。  最常见的案例是,消费者看车时发现车辆与商家事先描述不一致,导致定金无法退还;或购车后发现买到库存车、二手车,甚至事故翻修车。另外针对合同中的条款,销售商故意隐瞒新车状况,为解决资金流问题单方面抵押车辆合格证,造成消费者购车后无法上牌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在汽车销售竞争越发激烈,新车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的当下,汽车销售商在销售环节表现出来的不诚信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深究其因,欺诈行为一方面来自经销商本身,为了完成销售目标实现短期利益而不顾品牌形象,故意为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汽车厂家对于经销商行为管控不力。  汽车消费者在遭遇销售欺诈之后往往会提出投诉,要求维修或赔偿。但法律往往并不给力,判决令人失望,而更多的消费者却因为时间精力成本限制,只能忍气吞声。另外,被寄予厚望的汽车“三包”法案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三包”法规剩余条款更多针对的则是汽车质量的退换及维修方面,对欺诈行为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和处罚细则。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消费者避免被欺诈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有信誉的汽车品牌和经销商,并且加强沟通,针对不清楚的细节或对方的承诺都落实到书面,这些有助于发生纠纷后为自身提供有利的证据。  新能源汽车故障投诉占比过半 电池问题是根本  对于想买车又受制于限购政策的城市居民而言,买一辆头顶环保节能光环的新能源汽车,除了可以轻松上牌,还有不限行等好处。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2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过万,同比翻倍增长,采取限购的一二线城市销量占到近7成。  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上涨相伴的,是消费者投诉。以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比亚迪为例,在一些消费者投诉网站上,有关其新能源车的故障投诉往往占据一半以上。  其他几大新能源车企的消费者投诉同样不少,有些还更严重。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主要集中于续驶里程与厂家宣传不符、掉电严重、充电过程故障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最终指向就是电池问题。行业专家早就指出,我国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虽然多,但规模不大,电池产业的技术与工艺水准不高,生产一致性、可靠性不高,单体电池质量尚可,但组成电池包后性能就明显降低。  我国《汽车三包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由销售者负责更换。  按照这一规定,一些深受新能源汽车电池问题困扰的消费者是可以换车的。新能源汽车厂家也是这么做的,有问题就修,不行就更换部分电池组甚至更换整个电池模块,换车的也有。  从市场反馈看,新能源汽车厂商对于质量问题的处理还都比较积极,传统车维修中经销商和厂家互相推诿、甚至往消费者身上推的不负责任做法基本没有。但不管怎么修,还是换,电池生产的品质控制问题依然在那里,消费者只能是撞运气,没有那么幸运的,就陷入坏了修,修了换,换了依然出故障的圈子里。  汽车售后服务乱象丛生  汽车售后服务一直是汽车行业投诉的重灾区。在今年3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开的“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中,中消协去年接到的汽车行业投诉总数为18,863件,其中售后服务投诉4,105件,占比21.27%,主要集中在不履行三包义务(36.88%)、同一质量问题多次维修(16.42%)和不履行售后承诺(14.91%)。  我国在2014年开始实行汽车三包法,但具体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有经销商直言,三包政策根本形同虚设,而消费者也认为维权的艰难境地基本没有改变。显然,汽车三包政策仍然缺少力量,直接导致汽车消费维权的困境无法突破。  时至今日,除开上述的几个热点问题,收费不明示、擅自更换零部件、不提供服务维修凭证、不明示故障原因乱收费等也是售后服务投诉榜上的“常客”。当然,在现实之中,消费者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手段,甚至是被坑了还并不知情。这也是近年来4S点的售后服务板块客流减少,一部分车主愿意冒风险选择非4S渠道维修的原因。  可以看到,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透明和维修垄断。由于新车销售利润大幅降低,加强售后板块已经成为经销商转型的重点方向,这也是部分4S店在操作方式上急功近利的原因。  好的消息是,最近一年,国家也在大力度推进4S店的透明化、破除垄断,推动信息公开,特别是降低零整比,推动同质配件落地。互联网力量的加入,上门保养、授权维修连锁的壮大,也使得行业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汽车零配件维权的喜与忧  2015年被定义为汽车后市场格局重构的元年,这其中,4S店的“垄断性”经营生态正在被打破,“同质零配件”在流通领域中开始逐渐试行。尽管利好重重,但不管是汽车产业链最上端的零部件召回频发,还是处于产业链尾端的零配件售后维修环节权益保护的举步维艰,一场围绕汽车零配件的喜忧戏码无奈而又真实地上演着。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召回数量达历年最高,截止到2015年12月18日,共有76家企业开展了226次召回,涉及缺陷汽车554.85万辆。这其中,零部件生产提供商原因造成汽车大面积召回呈上升趋势,包括引发全球关注的高田“气囊门”以及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燃油泵产品缺陷,这两起零部件缺陷原因均造成了多品牌大面积召回。  关于零配件维权的风波已经成为汽车后市场最难破除的难题之一。尽管经历了对于我国在售汽车的“零整比”(一辆车配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史无前例的调整,但在汽车售后零配件维修领域仍存在整体质量不高、价格不透明等混乱和不够规范化的问题。  汽车已进入后服务时代,但汽车维修明显跟不上汽车高速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从零部件厂家到修理厂中间环节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另一方面维修环节对于零配件的“猫腻”太多。此外,目前汽车流通配件的真实性很难界定,各种非正常流通的配件鱼龙混杂。尽管政策已经有所考虑和规范,但是落地效果并不好。  汽车召回将趋于常态化  值得肯定的是,几年来愈加完善的汽车召回制度,对汽车召回的规范意义重大。  2013年1月,历经近十年酝酿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也由此上升为“条例”。除监管范围更广、监管力度更大和具有强制执行力外,还强调汽车厂商若存在隐瞒缺陷或拒不召回等行为,罚款数目可高达千万元。  更严苛、法定级别更高的《条例》实施后,国内汽车召回境况确实发生了很大改变。2013年,《条例》实施的第一年,国内汽车召回就高达133次,涉及车辆531.1万辆,与上年的71次相比同比增长幅度高达65.8%;对比2004年,汽车召回次数与数量更翻了10倍之多。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年国内共实施汽车召回226次,涉及缺陷车辆554.9万辆,召回次数与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9%和17%,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蒋苏华表示,中国汽车召回数量的激增与《条例》的实施有直接的关系,在其看来,在更严格、更清晰划一的法律红线下,汽车企业对召回态度也将有所转变。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表示,自2004年10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已实施汽车召回1,077次,共召回2,533.85万辆。其中,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的召回共186次,涉及数量1,111.01万辆,占召回总数的44%。这也正意味着,已有过半比例的召回案例是汽车企业积极行为。另外,汽车召回已经趋于一种常态化,未来这种态势会更加明显,与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美国现行汽车召回制度相比,中国汽车召回制度还有一定可完善空间。  汽车配件行业应严把质量关  目前,国内汽配市场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膨胀,带来售后市场的蓬勃发展造成的。由于中国售后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和爆发期,市场还不够规范,致使上万家汽配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他们大多规模小、数量多、无品牌、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再加上售后服务市场的维修水平参差不齐,消费者对汽车维修知识的极度匮乏决定只能依靠价格来选择产品。因此很多维修企业受利益驱动,为压缩成本,一些价格便宜的假冒伪劣产品和副厂配件自然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汽车配件质量不高折射出的是我国汽车产业依然存在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以及一些企业存在重产能扩张、轻技术研发,重成本控制、轻质量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完成“从大到强”的飞跃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我国零部件要想紧随世界潮流不仅仅要突破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要严把质量关,以质量赢得市场,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保证消费者生命的安全。  结语:虽然中国已是全球当之无愧的汽车大国,但是在诸多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维权方式也显得颇为单一和孤立,甚至往往需要凭一己之力去PK实力雄厚的车企。事实上,要想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中国汽车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方面要学习,仅仅靠每年3·15的曝光来震慑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不良现象并不是长久之计。

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高不下
 

与2014年相比,商品大类投诉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服装鞋帽类、交通工具类、日用商品类和房屋建材类投诉量仍居前五位。只有交通工具类投诉上升了1.08%,其他类商品的投诉量均为下降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工具类的投诉量更是同比去年增长了23.75%,这一数字在表格中显得十分扎眼。
 

尴尬的排名上升
 

在具体商品投诉中,投诉量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通讯类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服装、鞋、食品等。汽车及零部件品类的投诉量排名从2014年的第三位升至2015年的第二位。
 

随着近几年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汽车消费也呈现出井喷的态势,销量更是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但随之而来是激增的投诉量,并且遍布从售前到售后的各个环节,同时产品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
 

根据质检总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国内汽车召回总数达到554.85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质量、销售、售后成为投诉重灾区
 

据统计,今年汽车及零部件类投诉比上年增加了6,891件,增幅达到29.1%。如果进一步细化汽车及零部件投诉,从表2中可以看出,质量问题、合同、售后服务的投诉比重排在前三位。
 

排名第一的质量问题,消费者还是能比较容易的发现并去解决的。例如车辆发动机、变速器及轮胎等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在三包法案的保护下,可以通过4S店去完成鉴定和维修。此外,随着我国召回制度的不断完善,车企也会针对问题车辆采取主动召回或者补偿措施。
 

相反,排名第二、第三的销售过程中的合同和售后服务类投诉是消费者最容易吃“哑巴亏”的环节。例如销售环节中的强制搭售保险、旧车当作新车卖、偷换新车零件、售后服务条款责任不明确等问题,普通消费者均很难辨别。
 

细说汽车维权形势仍然严峻

质量问题占比大引担忧
 

近几年来,虽然维权意识的加强,使得对汽车消费权益的关注开始向产业链后端的销售、售后维修等环节转移,但关于汽车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仍一直是各大官方和民间投诉平台占比最高的投诉内容。尤其在过去两年间,以多个主流合资品牌车型出现大规模断轴事件为代表,关于汽车质量的担忧再次弥漫。
 

当然,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价格战,而价格优势只能通过压缩成本获得。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新技术不成熟和成本控制带来的热销车型投诉多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行驶过程质量问题最多,车身外观及内饰问题也频发。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统计分析》披露,“同一质量问题屡修不好”仍是消费者投诉最多的热点之一。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显示,从2016年2月24日~2016年3月6日的12天时间内,共有504条消费者提交的缺陷车辆信息,发动机、变速器、车身系统是三大“重灾区”,悬架和电气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较多出现。
 

此前的2015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经营者获知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租赁、使用缺陷汽车产品,并协助生产者实施召回。”据悉,下一阶段,中国消费者协会还将对汽车消费领域中《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中缺乏明确规定的盲点问题,如异响、异味、异常抖动等,推进维权工作。
 

层出不穷的汽车销售欺诈
 

在不同机构发布的多个汽车投诉榜单中,汽车销售欺诈都成为被消费者投诉的重灾项,在某些榜单中其占比更是高达50%以上。
 

销售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以次充好、以旧充新、合同欺诈等。整个汽车销售场景中,消费者自进入4S店看车开始直到提车结束,都面临被欺骗的可能。因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销售商对消费者虚假承诺,引诱消费者上当。
 

最常见的案例是,消费者看车时发现车辆与商家事先描述不一致,导致定金无法退还;或购车后发现买到库存车、二手车,甚至事故翻修车。另外针对合同中的条款,销售商故意隐瞒新车状况,为解决资金流问题单方面抵押车辆合格证,造成消费者购车后无法上牌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在汽车销售竞争越发激烈,新车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的当下,汽车销售商在销售环节表现出来的不诚信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深究其因,欺诈行为一方面来自经销商本身,为了完成销售目标实现短期利益而不顾品牌形象,故意为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汽车厂家对于经销商行为管控不力。
 

汽车消费者在遭遇销售欺诈之后往往会提出投诉,要求维修或赔偿。但法律往往并不给力,判决令人失望,而更多的消费者却因为时间精力成本限制,只能忍气吞声。另外,被寄予厚望的汽车“三包”法案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三包”法规剩余条款更多针对的则是汽车质量的退换及维修方面,对欺诈行为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和处罚细则。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消费者避免被欺诈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有信誉的汽车品牌和经销商,并且加强沟通,针对不清楚的细节或对方的承诺都落实到书面,这些有助于发生纠纷后为自身提供有利的证据。
 

新能源汽车故障投诉占比过半 电池问题是根本
 

对于想买车又受制于限购政策的城市居民而言,买一辆头顶环保节能光环的新能源汽车,除了可以轻松上牌,还有不限行等好处。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2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过万,同比翻倍增长,采取限购的一二线城市销量占到近7成。
 

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上涨相伴的,是消费者投诉。以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比亚迪为例,在一些消费者投诉网站上,有关其新能源车的故障投诉往往占据一半以上。
 

其他几大新能源车企的消费者投诉同样不少,有些还更严重。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主要集中于续驶里程与厂家宣传不符、掉电严重、充电过程故障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最终指向就是电池问题。行业专家早就指出,我国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虽然多,但规模不大,电池产业的技术与工艺水准不高,生产一致性、可靠性不高,单体电池质量尚可,但组成电池包后性能就明显降低。
 

我国《汽车三包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由销售者负责更换。
 

按照这一规定,一些深受新能源汽车电池问题困扰的消费者是可以换车的。新能源汽车厂家也是这么做的,有问题就修,不行就更换部分电池组甚至更换整个电池模块,换车的也有。
 

从市场反馈看,新能源汽车厂商对于质量问题的处理还都比较积极,传统车维修中经销商和厂家互相推诿、甚至往消费者身上推的不负责任做法基本没有。但不管怎么修,还是换,电池生产的品质控制问题依然在那里,消费者只能是撞运气,没有那么幸运的,就陷入坏了修,修了换,换了依然出故障的圈子里。
 

汽车售后服务乱象丛生
 

汽车售后服务一直是汽车行业投诉的重灾区。在今年3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开的“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产品投诉情况分析”中,中消协去年接到的汽车行业投诉总数为18,863件,其中售后服务投诉4,105件,占比21.27%,主要集中在不履行三包义务(36.88%)、同一质量问题多次维修(16.42%)和不履行售后承诺(14.91%)。
 

我国在2014年开始实行汽车三包法,但具体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有经销商直言,三包政策根本形同虚设,而消费者也认为维权的艰难境地基本没有改变。显然,汽车三包政策仍然缺少力量,直接导致汽车消费维权的困境无法突破。
 

时至今日,除开上述的几个热点问题,收费不明示、擅自更换零部件、不提供服务维修凭证、不明示故障原因乱收费等也是售后服务投诉榜上的“常客”。当然,在现实之中,消费者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手段,甚至是被坑了还并不知情。这也是近年来4S点的售后服务板块客流减少,一部分车主愿意冒风险选择非4S渠道维修的原因。
 

可以看到,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透明和维修垄断。由于新车销售利润大幅降低,加强售后板块已经成为经销商转型的重点方向,这也是部分4S店在操作方式上急功近利的原因。
 

好的消息是,最近一年,国家也在大力度推进4S店的透明化、破除垄断,推动信息公开,特别是降低零整比,推动同质配件落地。互联网力量的加入,上门保养、授权维修连锁的壮大,也使得行业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汽车零配件维权的喜与忧
 

2015年被定义为汽车后市场格局重构的元年,这其中,4S店的“垄断性”经营生态正在被打破,“同质零配件”在流通领域中开始逐渐试行。尽管利好重重,但不管是汽车产业链最上端的零部件召回频发,还是处于产业链尾端的零配件售后维修环节权益保护的举步维艰,一场围绕汽车零配件的喜忧戏码无奈而又真实地上演着。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召回数量达历年最高,截止到2015年12月18日,共有76家企业开展了226次召回,涉及缺陷汽车554.85万辆。这其中,零部件生产提供商原因造成汽车大面积召回呈上升趋势,包括引发全球关注的高田“气囊门”以及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燃油泵产品缺陷,这两起零部件缺陷原因均造成了多品牌大面积召回。
 

关于零配件维权的风波已经成为汽车后市场最难破除的难题之一。尽管经历了对于我国在售汽车的“零整比”(一辆车配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史无前例的调整,但在汽车售后零配件维修领域仍存在整体质量不高、价格不透明等混乱和不够规范化的问题。
 

汽车已进入后服务时代,但汽车维修明显跟不上汽车高速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从零部件厂家到修理厂中间环节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另一方面维修环节对于零配件的“猫腻”太多。此外,目前汽车流通配件的真实性很难界定,各种非正常流通的配件鱼龙混杂。尽管政策已经有所考虑和规范,但是落地效果并不好。
 

汽车召回将趋于常态化
 

值得肯定的是,几年来愈加完善的汽车召回制度,对汽车召回的规范意义重大。
 

2013年1月,历经近十年酝酿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也由此上升为“条例”。除监管范围更广、监管力度更大和具有强制执行力外,还强调汽车厂商若存在隐瞒缺陷或拒不召回等行为,罚款数目可高达千万元。
 

更严苛、法定级别更高的《条例》实施后,国内汽车召回境况确实发生了很大改变。2013年,《条例》实施的第一年,国内汽车召回就高达133次,涉及车辆531.1万辆,与上年的71次相比同比增长幅度高达65.8%;对比2004年,汽车召回次数与数量更翻了10倍之多。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年国内共实施汽车召回226次,涉及缺陷车辆554.9万辆,召回次数与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9%和17%,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蒋苏华表示,中国汽车召回数量的激增与《条例》的实施有直接的关系,在其看来,在更严格、更清晰划一的法律红线下,汽车企业对召回态度也将有所转变。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表示,自2004年10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已实施汽车召回1,077次,共召回2,533.85万辆。其中,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的召回共186次,涉及数量1,111.01万辆,占召回总数的44%。这也正意味着,已有过半比例的召回案例是汽车企业积极行为。另外,汽车召回已经趋于一种常态化,未来这种态势会更加明显,与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美国现行汽车召回制度相比,中国汽车召回制度还有一定可完善空间。
 

汽车配件行业应严把质量关

目前,国内汽配市场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膨胀,带来售后市场的蓬勃发展造成的。由于中国售后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和爆发期,市场还不够规范,致使上万家汽配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他们大多规模小、数量多、无品牌、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再加上售后服务市场的维修水平参差不齐,消费者对汽车维修知识的极度匮乏决定只能依靠价格来选择产品。因此很多维修企业受利益驱动,为压缩成本,一些价格便宜的假冒伪劣产品和副厂配件自然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汽车配件质量不高折射出的是我国汽车产业依然存在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以及一些企业存在重产能扩张、轻技术研发,重成本控制、轻质量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完成“从大到强”的飞跃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我国零部件要想紧随世界潮流不仅仅要突破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要严把质量关,以质量赢得市场,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保证消费者生命的安全。
 

结语:虽然中国已是全球当之无愧的汽车大国,但是在诸多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维权方式也显得颇为单一和孤立,甚至往往需要凭一己之力去PK实力雄厚的车企。事实上,要想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中国汽车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方面要学习,仅仅靠每年3·15的曝光来震慑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不良现象并不是长久之计。

上一篇:安装很重要 儿童安全座椅安装使用指南

下一篇:护航未来 儿童乘车安全你关注了吗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