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行见 > 见车展 > 返回

从本次F1事故中 我们聊聊那些被歪曲的汽车安全

发布日期:2016-03-23 09:23  作者:张宏利   浏览次数:3389

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就在上个周末,F1开赛第一场就发生了可怕的车祸:前冠军车手阿隆索在3号弯尝试超越哈斯车队的古铁雷兹时与前车发生碰撞,导致赛车腾空而起最终冲进陶粒坑区域并重重地撞上防护墙。瞬间,这辆MP4-31严重变形,所幸阿隆索立即作出反应并从赛车中爬了出来。

汽车安全

本次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出F1赛车的车身强度异常强大。在时速超过300km/h下的巨大撞击下也能让座舱完整保存,这是保证阿隆索生还的根本。除此之外,这辆MP4-31其它部件的吸能也很关键,如果没有其它部件吸能泄力,相信阿隆索也无法在这样的事故中幸存。
 

其实民用车的安全防护与F1一样,笼式车身的强度最终决定车辆的安全系数,而不是某些媒体口中是否有前后防撞梁等等。而且吸能技术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车辆的前后无吸能溃缩设计,那在发生碰撞时,则与胸口碎大石无异。
 

接下来,老疤就和大家聊一聊那些根深蒂固,却又很扯的汽车安全观念。
 

钢板越厚越安全:
 

很多车友认为,汽车的外蒙皮*就是汽车的盔甲,但其实汽车的外蒙皮只不过是汽车的外衣。就像人一样,一个人是否抗打,取决于他的骨骼和肌肉,并不会因为我穿上厚衣服而变的更抗打。汽车同样如此,反而更轻薄的外观覆盖件为车身轻量化做了贡献。
 

其实这个观念是源于德系公关对日系的打压,早些年欧洲车在国内迟迟不推出新技术,车身技术落后于日系,日系的轻量化车身在国内上市则被黑成了皮薄。
 

拼接车门不安全:
 

同样是源于德系公关公司对日系的打压,多数日系车型的车门框与门板为拼接成型,而欧洲车多采用一体冲压成型的门板。不可否认,一体冲压车门需要尺寸更大的板材,成本相对更高。但安全方面并无差异,车辆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考验的是车身的强度,而非车门。
 

可以参考很多欧洲的轿跑车,比如大众尚酷,CC等,别说拼接的门框了,这些车都是无框车门。总不能说这些车型为了美而在安全方面做了妥协吧?
 

过分夸大前后防撞梁的作用:
 

其实前后防撞梁的作用是在低速时减少因碰撞造成的损失,如果不设计前防撞梁,车前部发生低速碰撞可能就会直接造成水箱,冷凝器等部件受损。但在发生高速碰撞时,防撞梁并不是决定车内人员生死的关键配置。
 

很多媒体喜欢把没配备后防撞梁这种事过分夸大,但在老疤看来,如果后防撞梁设计的不好,还不如就放一块塑料泡沫。由于防撞梁通常与车身纵梁相连,在发送碰撞时,后纵梁很可能因后防撞梁强度过大导致变形,最终增加后期的维修时间和费用。
 

以上只是老疤针对一些常见的误区为大家做的分析,还有更多误区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些网友可能会问,那什么车最安全,或者说相对安全呢?其实根本没有最安全,或者说相对安全的车,只有相对更安全的驾驶方式,那就是系好安全带并遵守交通规则,毕竟再安全的车,花样儿作死着开也是非常危险的。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F1,阿隆索之所以能死里逃生,除了本身防护到位以外,运气也非常好,赛车在腾空后,阿隆索的头部并未遭受撞击。据英国媒体报道,FIA已经建议在2017年的F1S赛车上使用由奔驰提出的“halo”座舱保护装置。
 

这套座舱保护装置依旧维持了半开放座舱的特性,但是能有效降低碎片击中车手头部造成伤害的可能性。GPDA主席伍尔兹称众车手都一致同意要给赛车加装座舱保护装置。

上一篇:油门当成刹车踩?主动安全系统或可避免

下一篇:汽车安全宣传:青少年网络安全宣传车开进山东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