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5年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约12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90%的道路交通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造成GDP损失高达5%。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就属于交通安全的“重灾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总数的80%以上。
频发的交通事故让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汽车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及其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在日前举行的2017国际ABI(ADAS based Insurance,即基于先进辅助驾驶系统的保险业务)车险峰会上,专家围绕智能驾驶、ADAS、未来无人驾驶等对车险行业变革发展的重大影响进行讨论,专家普遍认为,与车险的融合将会有力地推动主动安全系统在后装市场上的发展。
主动安全可大幅降低事故率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客车事故在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中占绝大多数。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呈现高速增长趋势,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为1.94亿辆,其中,载货汽车1690.5万辆,公路营运汽车在1500万辆以上,每年商用车事故在20.8万起以上,造成经济损失约10.35亿元。
主被动安全对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意义重大。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副处长李维介绍:“我国商用车事故频发主要是有人为和车辆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驾驶员缺少相应资质、违规驾驶等;另一方面,我国商用车主要是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进行开发的,未能充分运用主被动安全防护技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造成车毁人亡以及二次重大伤害。”
因此,李维认为,主被动安全的普及对提升交通安全有很大帮助。“目前来看,车辆的被动安全技术还可以降低10%的事故率,自动式主动安全技术还有30%左右的潜力可以挖掘,采用协同式的主动安全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减少20%的事故率。”李维说。杭州好好开车科技有限公司CEO何崇中给出的数据测有说服力:“应用ADAS系统,可以提前2.7秒发出警报,避免70%~90%的车祸。”
尽管主动安全系统对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毋庸置疑,但所涉及的成本问题是其运用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安全技术与保险业天然相容
交通事故率较高必然导致车险理赔率居高不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车祸死亡人数达到20万人,交通死亡率达到21%,是发达国家的200倍,其中,94.9%的车祸是由驾驶不当造成的,以至于国内车险人伤赔款占比高达40%~45%。此外,由于车险产品高度同质化,导致行业竞争激烈,2016年综合费用率创历史新高。何崇中还提到国内车险业存在的另一大问题:骗保情况多。专家保守估计,我国20%以上的车险赔款由欺诈案件导致。
一方面是主动安全的普及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国内保险公司车险理赔率、骗保率居高不下,基于两者结合的ABI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模式。
在安委会工贸与民爆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宏看来,主动安全技术与保险业具有天然相融性。首先,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通过事前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出险率;其次,用户缴纳安全保险费后,保险机构便会提前开展预防工作,例如,安装能够提供主动安全的产品,促进主动安全相关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来可谓三赢,既降低了保险机构的理赔率,又促进了主动安全产品的销售,对消费者来说也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高宏说。
事实上,行业对ABI模式已经展开探索,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日前联合成立了安全指数管理中心。该指数体系包含了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和车辆辅助安全指数四个维度,分别从汽车保有环节的财产风险、人身风险等方面,以指数形式呈现,将汽车产品隐性特征显性化和定量化,从汽车使用者和保险的角度客观评价车辆的安全特征及使用经济性,可以为消费者购车养车提供参考,为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提供技术支撑,为整车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提供输入,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提供信息,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高宏还向记者透露说,目前ABI已经在大连进行试点,验证主动安全产品及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将大范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