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行见 > 见体验 > 返回

菲亚特克莱斯勒也宣布停用高田气囊了,破鼓万人捶

发布日期:2016-06-23 10:41  作者:张宏利   浏览次数:2308

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自2009年高田气囊安全隐患曝光以来,已有近10年的时间,这个问题已经从一个个体事件发展成全球性的大规模召回。高田气囊的安全隐患涉及了全球14家汽车生产企业和数以千万计的车辆,甚至国内市场也出现过大批因高田气囊而召回的事件。那为什么一个早就曝出存在安全隐患的高田气囊至今在使用,而且很少有企业宣布和高田彻底断绝关系呢?

菲亚特克莱斯勒也宣布停用高田气囊了,破鼓万人捶

雪上加霜:FCA宣布停用高田安全气囊
 

据《今日美国》杂志6月21日消息,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正式宣布,公司即将全面停用高田气囊,并停用使用硝酸铵作为推进剂的任何隐患气囊,这无疑是对高田的又一沉重打击。
 

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高田气囊已经在美国造成10例死亡和100多例人员受伤事件。5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要求高田召回3500-4000万个气囊充气发生器,而此前已召回2880万个,这是汽车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涉及诸多大型汽车制造商。
 

而在国内,汽车因高田气囊质量问题召回的序幕是由东风本田拉开的。6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东风本田召回计划,决定自2016年7月31日起,召回部分国产的思威、思域、思铂睿及进口思威,共计1038924辆。这是东风本田史上最大的召回事件。本田宣布,将在2016年底前,将新车型配备的驾驶席及副驾席的前部碰撞用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更换成高田以外厂商制造的产品。
 

此次100万辆召回对东风本田的影响目前还难以评估。但在日本本田总部,高田这个合作伙伴惹的祸已经让本田上个财年的利润尽数泡汤了。5月13日,本田汽车发布了201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因高田安全气囊召回费用巨大,该公司净亏损达934亿日元。
 

“死亡气囊”的致命原因
 

无论是大规模的召回还是停止合作,追溯其原因,都是因为高田气囊存在安全隐患。事实上,高田气囊的安全隐患问题由来已久。
 

2009年5月16日,美国一位18岁的女孩儿埃希利帕海姆开着一辆2000年生产的本田雅阁去接放学的弟弟。在学校的停车场,汽车与另一辆车相撞。气囊展开后,女孩儿被气囊中弹出的一个金属片划破颈动脉,失血而亡。
 

2009年,圣诞节前夜,美国佛吉尼亚州发生另一起气囊事故。一辆2001款雅阁在与一辆运送邮件的厢式车相撞后气囊爆炸,33岁的驾车者被气囊弹出的金属片穿入颈部致死。
 

在全球发生多起伤人致死案件后,高田公司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其气囊问题的具体原因。2015年2月26日,宝马、菲亚特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本田、马自达、三菱、日产、斯巴鲁和丰田10家汽车厂商共同委托第三方公司Orbital ATK公司,组成的独立测试联盟(简称ITC),对召回事件所涉及的高田气囊增压泵进行独立测试,而受损最为严重的本田公司则单独聘请美国科技顾问来调查研究高田气囊问题。
 

经ITC对高田承认的存在问题的4款气囊进行鉴定,已经证实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组装存在缺陷,其主要问题出自于气囊当中的硝酸铵推进剂。硝酸铵特点之一是易溶于水、易吸湿和结块,当发生器长时间暴露在高湿度环境当中,气体发生器内部使用的硝酸铵推进剂将被破坏。当气囊在碰撞中展开时爆炸会将破坏零部件连同气囊一起弹出,伤及驾驶员。
 

为何高田还得继续存活?
 

安全气囊本来是用来保障消费者安全的,结果却了“杀手”,那为什么众多车企为何还要将其装配在旗下产品上?难道就没有其他选择?
 

首先不得不承认,高田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安全部件制造商,2015年财报显示,高田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2%。在日本,高田是主要的安全气囊制造商,配套客户几乎包含所有的日系汽车,这也就造成了高田出问题,日系车全部跟着背黑锅的现象。虽然包括丰田、本田、日产、斯巴鲁在内的一众企业均表示承认高田气囊存在隐患,但短期之内仍做不到完全弃用高田而转用其他品牌的产品。另外,高田也通过其德国的分厂,也在向通用、宝马、戴姆勒等供货。
 

一方面,由于现有车型在设计之初便预定的是高田气囊,技术环节上要与之匹配。一旦放弃高田选择其他气囊生产企业,必将面临没有匹配的替换零件,从而遭遇产能和技术上的考验。
 

另一方面,一旦全部车企从此拒用高田气囊,高田公司很快便会宣布破产,召回维修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消费者将面临更大损失。因此,迫于现实,尽管包括丰田、本田在内的一些汽车制造商对高田发起诉讼,关系日趋紧张,但仍需高田方面紧急拿出可替换的配件,不得不与其继续签订合同。

上一篇:汽车安全挡风玻璃保养让你看的更清晰

下一篇:国务院安委办通报湖南大巴事故:超载2人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