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行见 > 见体验 > 返回

486万辆蒙上高田“死亡气囊”阴影 大众史上最大召回要赔多少钱?

发布日期:2017-09-18 16:16  来源:网络  作者:阿伟   浏览次数:1224

9月1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受高田气囊安全隐患影响,大众计划在中国召总计486万辆汽车,包括进口大众、奥迪、西雅特、斯柯达品牌汽车及国产大众、奥迪品牌汽车。这也是大众汽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根据高田气囊最大受害者日本本田汽车目前的花费来看,大众为此次召回耗费的资金很可能达到数亿美元,而由于高田气囊已宣布破产,这笔费用何时能“报销”还未可知。
即使是全球最大汽车厂商——德国大众汽车,也无力阻止高田“死亡”气囊的危机蔓延。
 
9月1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受高田气囊安全隐患影响,大众计划在中国召总计486万辆汽车,包括进口大众、奥迪、西雅特、斯柯达品牌汽车及国产大众、奥迪品牌汽车。这也是大众汽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
 
就在十天前,因为部分车辆的燃油泵控制单元在特定负荷情况下会导致发动机熄火,大众宣布在华召回181.834万辆国产及进口大众品牌汽车。十天之内连续两次召回共计668万辆车,大众也成为在中国召回力度最大的跨国车企。
对此次召回原因的描述,与此前所有高田气囊召回公告如出一辙,皆是因为车辆的驾驶席或副驾驶席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自2018年3月12日起,486万辆大众汽车分别由大众中国和两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实施召回。
 
对于刚从柴油车排放丑闻中脱身的大众而言,这无疑又是一项对集团业务和盈利影响巨大的棘手事件。今年年初,大众集团以支付43亿美元刑事与民事罚款的结果,接近60万辆柴油车排放造假的丑闻。而为了扭转“排放门”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众刚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通过发布史上最积极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总投资达到700亿欧元。
根据高田气囊最大受害者日本本田汽车目前的花费来看,大众为此次召回耗费的资金很可能达到数亿美元,而由于高田气囊已宣布破产,这笔费用何时能“报销”还未可知。
 
就在9月1日,本田宣布与美国车主就高田气囊集体诉讼达成和解,1650万名本田和讴歌车主每人最高可获得500美元的赔偿,本田公司为此将支付总数为6.05亿美元的经济赔偿。同时还要支付额外的4.84亿美元成本,用于汽车维修,以及为车主提供免费租赁等服务。也即本田将因为高田气囊事件而损失近11亿美元。
 
对于本田究竟因为高田气囊而召回了多少辆汽车,目前并没有公开的准确数据。有报道的首例高田气囊事故是2004年美国一辆本田雅阁的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发生爆炸,2007年,在向高田告知三起安全气囊爆炸事件后,本田于2008年启动了召回。
自2009年首度曝光一位美国雅阁车主在高田气囊爆炸事故丧生后,本田便开启了大规模召回行动,截至目前,本田车主在美因该高田气囊而死亡的人数已累计达12人。有数据称,至今本田已召回5000万个高田气囊,按召回报告中称,每辆车至少召回驾驶席或副驾驶席两个正面安全气囊来推算,本田的召回规模早已超过千万辆。
 
而在此之前,汽车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是福特汽车在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因巡航控制开关会引发起火问题而总共召回了1490万辆汽车。目前看来,本田应该已经打破了这个记录。
 
有报道称,高田气囊总计已经导致1.2亿辆汽车被召回。过去两年中,已经有丰田、本田、日产、宝马等十多家品牌多次因高田安全气囊在中国发布召回公告。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市场上显然还有更多的高田“死亡气囊”应该被召回。
据悉,日产、丰田、宝马、马自达和斯巴鲁汽车也与购买了装有高田气囊的车主达成了类似的赔偿协议。接下来,大众也要开始考虑486万辆召回所带来的车主赔偿需求。
 
唯一的好消息是,高田气囊于今年6月25日宣布破产,尽管名声扫地,但作为曾经的全球最大安全气囊生产商,高田依然是投资者考虑的对象。宣布破产第二天,来自中国的宁波均胜电子就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其美国子公司零部件厂商百利得(简称KSS)与高田达成收购意向,计划以不高于15.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高田。
 
根据高田的重组计划,在申请破产后,高田将拆分为新、旧两家公司。新公司将继承高田健全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等核心业务,旧高田公司则负责承担全部债务并进行债务清算。
 
不过,破产保护和债务清算耗时巨久,大众此次缺陷车的召回费用还是得自己先掏腰包。看来在经历了从2015年开始的柴油“排放门”事件后,大众的“多事之秋”还将延续至2018年。

上一篇:为什么儿童安全座椅在关键时刻可以救孩子一命?

下一篇:安全气囊爆炸失控碎片能“割喉”,改良新工艺就能避免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