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将召回国内486万辆汽车,品牌涉及大众、奥迪、西雅特、斯柯达等,而召回原因是因为使用了日本高田公司(TAKATA)生产的安全气囊。
而后通用汽车也将召回251万辆萨博、欧宝、雪佛兰、别克等品牌问题汽车,召回原因与大众汽车一样,安全气囊存在隐患。
从2004年到现在,高田安全气囊已造成至少17人死亡,180多人受伤,主要事故表现为,安全气囊在弹出时,带有塑料碎片和金属碎片,划伤司机的颈动脉等部位。
安全气囊为何会带有金属片?
很多人认为安全气囊是藏在某个夹缝中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气囊不需要预留出口,而是直接撑破表面塑料充气弹出。当然,这层塑料凹槽处的厚度只有0.5mm甚至更薄,这就是传说中的撕裂缝。
一般情况下,气囊被折叠在塑料壳内部,即使人为敲击也不会弹出。通常车祸撞击时间只有0.2秒,而安全气囊弹出时间是0.02s-0.04s,巨大的膨胀力瞬间撕裂这条缝,充气后稳稳托住司机的脸部。
要在0.02s内给气囊充满气,就必须要用到火箭发动机的推动剂技术,高田公司将气囊装在金属圆筒中用于喷气弹出。而气体推进剂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铵等物质,是一种并不算敏感的炸药。
当发生车祸时,传感器检测到冲击力就会启动充气元件中的电爆管,点燃气体推进剂硝酸铵,爆炸反应通常在20-30毫秒完成,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填充气囊。
正常的安全气囊爆炸范围和力度是受控的,而高田的安全气囊则属于失控范畴,爆炸力度过大,因此才会炸出塑料片和金属片,伤及车内人员的颈动脉等部位。
安全气囊为何会失控爆炸?
高田气囊在组装过程中,由于长久暴露在高湿度环境的水汽中,气体发生器内部的硝酸铵等推进剂受潮变得极不稳定,一旦点燃就会剧烈燃烧并爆炸,导致气体发生器破裂。
硝酸铵是一种成本低廉的化学物质,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结块,而高田公司在生产气囊发生器时并未添加干燥剂。所以,安全气囊在未发生车祸时,也能炸开金属筒,飞溅起金属碎片。
事实上,在真实案例中,的确发生后汽车无缘无故弹出安全气囊,而且气囊弹出的力量非常强大,据测算,速度大约为320km/h,产生的撞击力甚至能够让2mm厚的钢板扭曲。面对如此强的弹出力,再加上四处飞迸的塑料和金属片,驾驶人员无异于顶着炸弹开车。
截止目前,全球范围内,仍有大约1.2亿辆装有高田气囊的汽车,如果按照每辆车长度4.5米计算,1.2亿辆车首尾相连足以绕地球13圈半。面对如此史无前例的安全事故,高田公司负债金额直逼1.7万亿日元,无奈宣布倒闭。
对于一系列的“气囊割喉”事件,没必要为高田公司报以任何同情,从2004年首例事故发生到现在,高田公司耗费很长时间为自己辩解,不惜篡改关键技术参数和检验数据,甚至在汽车召回之后再次出现问题,涉事汽车生产时间从2000年一直到2016年,简直触目惊人!
当然,高田气囊的破灭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的垮台,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多是新型的安全气囊,采用分级充气装置,第一级点爆产生约40%的气体容积,远低于最大压力,对人头部移动产生缓冲作用。第二级点爆产生剩余气体,并且达到最大压力。
而且在气囊的内表面固定有专门的带子,这些带子在气囊充气时能使其保持一定形状,气囊侧面设有许多孔,这些孔用来快速排出气体,防止乘员同时被多个气囊挤压而受伤。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老司机们不要盲目迷信气囊就绝对安全,从保护生命变成死亡杀手只需要一点小小的失误,高田气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安全带,安全气囊必须搭配安全带使用,不然发生车祸一切都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