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性是很多消费者买车时参考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他们又没有自己的主观思路,往往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所谓“安全”的车型,或者通过车辆的一些被动安全配置决定该车的安全性能,例如关门声音是否低沉、防撞钢梁、铁皮薄厚等等。
其实,且不说这些配置的存在是否可以提高安全系数,就说以这种单一评判的标准完全是错误的。那么,判定一辆车型的安全性能除配置以外,还应该参考哪些指标?
1、参考美国的碰撞成绩
我为什么要特别说明参考国外的碰撞成绩?以美国的“IIHS”为准,因为它是由美国各个保险公司投资赞助的机构,并且不接受任何汽车厂家充值,完全由保险公司的大佬们拨款;它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测试成绩来给测试车型的保费定价,分数高则便宜,分数低则昂贵。所以这个组织就是惜命如金的美国人眼里的救世主,各大车企们的眼中钉。
2、驾驶席盲区
因为车辆盲区它毫无预判性,驾驶员无法提前做出应对措施,所以无论是对驾驶员还是对行人的杀伤性都非常巨大。铁皮厚、防撞钢梁不重要?真正安全的汽车要具备这 些条件!
车辆的盲区就是当驾驶员处于正常坐姿时,前方、侧方、后方都会由A、B、C柱的车架构造而挡住视野,除非你有着一双透视眼,否则不可能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只是个别车身设计巧妙的车型可以把盲区的范围缩小,从而扩大视野,降低事故率。所以,这就需要一些避免盲区危险的安全性配置,例如倒车影像、全景摄像头,或是盲点监测等配置。
3、车辆紧急避险功能
俗话说的好,十次事故九次快,还有一次是意外。在人们正常驾车却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基本都是遇到突发事件,例如马路上的“鬼探头”、正常行驶时爆胎,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说,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车辆的主动避险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而涉及到这两方面的第一是刹车性能,另外就是遭遇突发状况时的操控性能。
刹车距离的长短决定是否发生可以避免事故,而决定刹车距离的首先是刹车系统的性能,然后是轮胎的抓地力。所以,有敲车身铁皮、摔关车门的功夫不如研究研究这两方面。
突发状况下的操控是指车辆的极限性能,考究这一点的是电子稳定系统(ESP),它所做的就是提高车辆极限,降低失控几率。但是对于一些普通家用车,它们的底盘、悬挂调校都比较一般,综合性能低下,那么即便拥有ESP也不会有太大作为。
4、追尾保护措施
汽车是如何在被追尾后保护驾乘人员的?说到这里,一部分人表示要发言了:“我知道!我知道!是后防撞钢梁!”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在追尾时保护驾乘人员的是靠座椅和头枕。很多人认为座椅头枕是用来枕头部的,其实它是防止追尾所造成的“挥鞭”伤害。
不理解?假如你开车时被其他车辆从后面爆菊,会对你的车产生巨大的向前推动惯性,如果车辆突然向前驾驶员则会后仰。试想一下如果这种力道过大,而且还没有头枕的存在,脖子很可能就断了。
5、主被动安全配置
如今,汽车身上基本都普及了被动安全配置,例如安全带、安全气囊、气帘等,稍微高级一点的车辆还会在被动安全之外的主动安全配置上作文章,这样就进一步降低了发生事故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