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更早之前,2017年由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显示,新能源领域的阶段性目标,是2020年产销达到200万辆,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
8月降幅扩大,销量下跌16%
2015年-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着较大的增幅,由年销20万辆冲到125万辆,可谓突飞猛进。因此业内一度有乐观的声音,认为新能源车很快就能取代传统燃油车,甚至将禁止燃油车销售的计划提上了日程。
然而,眼前看到的未必是真实,销量激增不一定等于良性发展,很可能是被政策“刺激”着上涨的市场幻觉。

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从年初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同比增幅处于持续下滑状态。自6月25日起,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正式下降50%,地方补贴全部取消,整体下降幅度高达70%,新能源市场危局便在随后的7月显现。

意识到市场残酷,中汽协在早些时候曾下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由160万辆降至150万辆。1-8月,国内新能源车销售79.3万辆,仅实现最低预期的53%。据预测,2019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或仅为109.9万辆。
按照这个趋势,新能源汽车2020年超过200万辆的目标恐难实现。目前,国内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已经超过200个,投资规模达到5283亿元,各类车企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国家目标的10倍。

目前,新能源细分市场接连萎缩,1-8月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微增1.4%,补贴力度小的插电混动车更是下滑40.5%。对于插混市场份额的下跌现象,还由于出租网约车市场向纯电动集中的结果。
无论如何,大众对新能源车“不感冒”是不争的事实。一边是“消费者不买单”,另一边是“资本玩得欢”,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困境。
从态度来看,其实行业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是重要发展方向,说明大家对新能源车是认可的。但真正将态度转化为购买行为的人很少,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尚未解决用户的根本痛点,功能体验并不美好。
市场不成熟,亟待创新升级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之所以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除了续航能力、安全问题,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充电难、充电时间长。如果充电时间足够快,如同燃油车加油一般,5分钟即充好电,电动车才有望完全取代传统燃油车。

归根结底,新能源车欲成为主流,需要真正的技术创新,没有捷径可走。但电动车的“老大难”问题积攒了百年,不是现在两三天就能解决的,研发、材料、生产制造都需要极大的成本投入。比如此前风很大的石墨烯技术、固态电池,也渐渐没有了声音。

不过由于制氢、储氢技术成本高,基建设施投资大等问题,困扰着氢燃料电池车在国内的前进之路,要使其形成规模,必须要各方足够重视,共同努力解决难题。
确实不容易,但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所谓“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笔者以为中肯,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更要着眼于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