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进入“圈地运动”
充电桩一度被视为“印钞机”,预期如同今天的中石化、中石油旗下加油站一样利润丰厚。在2009-2012年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热潮中,充电站的建设主力是国字头背景的大国企,比如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两家的多个重点项目。行业调查分析曾预测,到2020年充电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元。
目前,国内电动汽车的充电网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家庭充电,一般由纯电动车的车主和车企安装;二是目的地充电,一般是在酒店、餐馆、写字楼、商场、社区、学校等地区;三是公共充电站,主要解决主干路网上的充电问题。
在国家政策鼓励的开放充电领域,社会资本参与的充电桩建设多数并不包括家庭私人电桩的安装,而是在公共充电领域寻找商机。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至2020年,全国需建成48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才能满足国内新能源轨道交通充电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大蓝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加入汽车充电市场竞争中。汽车充电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充电桩,更具有智能电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基因和功能,短期内会出现一片繁荣,但最后幸存者可能只是那些有实力、有创新力、有优质产品、有好的商业模式、有运营能力、有团队的企业才会长久。
烧钱的企业桩主
自国家鼓励基础充电设施建设发布后,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加大力度建设充电桩,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盈利模式不清晰、充电桩运营不赚钱被认为是充电桩发展的主要阻碍。
目前建设一座交流充电桩(包括线缆和土地使用)的成本至少在万元以上,直流快充桩的成本则在6万元以上,这还只是前期的一次性投入。运营商的主要成本在于建桩之后的管理和维护,根据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完善用电价格政策,提出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可向电动汽车用户收取电费和充电服务费,2020年前,对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然而鉴于现有的充电桩利用率比较低,充电服务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杯水车薪。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前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回报慢,在较长时间高投入的困境之下,政府的补贴对于很多充电桩建设和运营企业来说意味着雪中送炭。
互联互通解困
实际上,在盈利模式尚未清晰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车桩标准不统一、兼容性差、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等;充电桩在支付渠道、信息收集方面都是孤岛运营,无法互联互通。同时,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充电站建设进度慢、建设成本较高,这使得目前的充电桩市场依旧处于无序状态。
据悉,在政府支撑方面,公共管理平台参与编写制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信息交换》系列等12项标准的制定,并在实践基础上创新。目前北京市公共管理平台接入并上线充电桩6000余个,其余充电桩正在调试与核准中,已上线充电桩的70%接入忙闲状态,50%已实现通过公共管理平台App启停支付。
“互联网+”成增值入口
充电桩建设运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未来确实非常诱人,根据国家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预测,2020年全国将有1.2万个公共充电站在高负荷运转,480万个充电桩为5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过中国现在所有电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充电桩的商业价值不仅体现在充电业务上,还包含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广告、保险、金融、售车、4S增值服务及汽车工业大数据等。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能够达到500万辆目标测算,充电网络利润空间为558亿元,其中增值利润空间可达233亿元。“互联网+”从时髦概念变成推动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的滚滚洪流,充电桩成为真正“金矿”的愿景,其实距离并不遥远。
面对从电桩这座“金矿”你们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