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四部委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中同时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情况表》显示, 2016年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标的国内乘用车企数量为80家,未达标车企数量44家。
国产车超额达标“正负积分不平衡”属正常
公告结果显示,2016年,计入新能源乘用车后,国内全行业124家乘用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为百公里6.43升;其中,国产乘用车企为6.39升,进口乘用车企为7.52升。
这意味着,除进口乘用车企外,国内其他乘用车企2016年度平均油耗均超额达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节能研究部部长任焕焕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我们的测算,国内乘用车企整体平均油耗实际值、国产乘用车企和进口乘用车企的平均油耗实际值均优于其按整备质量对应的年度目标要求。而从2020年新车5.0升/100公里的2016年度分解目标6.7升/100公里来看,国内乘用车整体和国产乘用车的实际值都优于这一水平,而进口乘用车企则未达到。”
值得注意的是,“双积分”政策的正式发布,使2016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统计中首次增加了积分的核算。
从公布的2016年乘用车企燃料消耗量正、负积分以及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国内乘用车领域整体还是国产乘用车企、进口乘用车企,新能源汽车所产生的正积分,均尚不足以抵扣燃料消耗量产生的负积分。
其中,国内乘用车企整体产生的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为142.99万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为98.95万分;国产乘用车企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为124.47万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为92.89万分;进口乘用车企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为18.52万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为6.06万分。
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尽管目前单从2016年度的积分看,当年新能源汽车产生的正积分未能完全抵偿企业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所产生的油耗负积分,但是“双积分”政策的正式发布,正在使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平均油耗管理中发挥作用。
对此,任焕焕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当前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差异,使得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本身就不处于一个数量级,这样的正负积分差属正常现象。根据相关政策规定,企业所产生的平均燃料消耗量负积分,可以通过使用自身结转的或关联企业间转让的油耗正积分,以及自身产生或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等方式和途径实现抵偿。
另一方面,虽然2017年度国内乘用车企的平均油耗结果尚未公布,但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汽车报》记者透露,依赖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7年11月,国内乘用车企已经提前并超额完成第四阶段标准要求的2017年度分解目标——乘用车百公里平均油耗6.4升。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将新能源汽车计入统计范围内,全国乘用车百公里平均油耗已达到6.1升。
可见,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企平均油耗达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
传统燃油车:平均油耗达标压力山大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传统燃油车平均油耗达标的压力正在加大。
去年年底,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牵头编纂发布了《中国汽车燃料消耗量趋势年报》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
根据《中国汽车燃料消耗量趋势年报》的统计和测算结果显示,2013~2016年,全行业的乘用车平均油耗呈现下降趋势,且同比降幅逐年递增。
单就传统能源汽车领域而言,根据我们的跟踪测算,从2013年到2016年,单车燃油经济性得到了明显提升。这说明,节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传统能源汽车平均油耗的降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节能研究部部长助理王昊告诉记者。
但《中国汽车燃料消耗量趋势年报》中的另一组数据则表明,未来传统能源汽车的平均油耗达标不容乐观。
这份年报中对2015年和2016年全行业以及国产、进口乘用车企业油耗达标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全行业乘用车油耗达标的企业有85家,未达标的有32家,达标比例为72.65%;而2016年,全行业达标的企业为80家,未达标企业44家,达标比例下降至64.52%。同样,在国产和进口乘用车领域,2015年和2016年的油耗达标企业数量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6年进口乘用车企业油耗达标比例较2015年下滑24%,且不达标企业数量已经超过达标企业。同时,在产量上,2016年国内乘用车企达标产品的产量占比为80.79%,不达标产品的产量占比为19.21%,与2015年相比,不达标产品比例增加了近5%。
“近几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SUV化、大型化等趋势,传统能源汽车在油耗达标上压力山大。根据我们的统计,2013年~2016年,国内传统能源乘用车的平均轴距增加了48mm,平均整备质量共累计增加了54kg,平均车长增加了119mm,随之而来的还有动力性能的逐年增加,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2020年乘用车行业新车5.0升/100公里目标的实现。”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陈川坦言。
新能源汽车:助力油耗 “超额达标”的关键
在助力企业平均油耗达标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按照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第四阶段标准的要求,从2016年到2020年逐年生产乘用车的平均油耗目标值分别为百公里6.7升、6.4升、6升、5.5升和5升。
根据《中国汽车燃料消耗量趋势年报》的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在未计入新能源乘用车的情况下,全行业的乘用车平均油耗的实际值为百公里6.87升,其中进口乘用车为8.14升、国产乘用车为6.82升、合资品牌乘用车6.69升,自主品牌乘用车7.11升。除合资品牌之外,其余均未达到第四阶段标准要求。
那么将新能源乘用车计入统计范围后,全行业的平均油耗结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国汽车燃料消耗量趋势年报》结果显示,2016年,计入新能源乘用车后,全行业的乘用车平均油耗的实际值为百公里6.43升,其中进口乘用车为7.52升、国产乘用车为6.39升、合资品牌乘用车6.68升,自主品牌乘用车5.87升。
前后两个结果差别较大,除进口品牌之外,2016年,计入新能源乘用车后,全行业、国产、合资以及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平均油耗均达到第四阶段标准的年度要求。
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总需求量接近150万辆
这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上,无论是企业的投放热情还是市场的需求热情,未来都将持续高涨。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对“十三五”期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走向进行了预测和判断。
其中,在动力电池领域,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未来动力电池的价格也将持续下降。
“我们判断,在‘十三五’期间,预计目前国内第一梯队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毛利将下滑至20%左右。到2020年,市场对动力电池的总需求保守估计将达到74.4Gwh。”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新能源部项目经理李宏伟说。
在市场层面,“政策逐步让位于市场,将成为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李宏伟说。根据预测,2020年国产新能源乘用车将有累计超过100款产品陆续投放市场,未来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按照《中国制造2025》以及《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目标要求,2017~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需要达到40%以上的年增长率。
“从市场需求端来看,预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总需求为147万辆,A级以下的新能源车型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李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