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源可以替代石油,是锂电、石墨烯电还是氢能?日本为什么专注于于氢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世界上各个国家政府对于这些能源的策略是如何的?无论是燃料电池还是氢气,目前在制造过程中都带来的污染问题、成本问题,哪个更容易解决?现在有一种说法,行业之所以发展锂电池电动汽车,石墨烯电动汽车,是因为这两种技术相对成熟,相比氢气等能源,暴露出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中国国际新能源会议上,多家能源供应服务商,其中不乏氢能源供应商,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他们在氢能源汽车的合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和机遇?氢能公司(Hydrogenics)在商用及工业用氢系统的设计、制造及安装领域有60多年的经验,其业务涵盖:工业生产及燃料加注站用氢电动机;电动车用氢燃料电池等方面,汽车氪采访到氢能公司亚太及大洋洲地区业务开发总监爱伦(Alan Kneisz)先生,他阐述了氢能公司遇到的产业问题:
小编:Hydrognics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瓶颈呢?
爱伦:在氢能领域合作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可以说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会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个问题那就是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当最初进入这个市场,很多人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但是真正合适的却非常的少。第二个问题,是氢能源人才的问题。就以中国市场来说,虽然在氢方面会有很多厂家去做,但是真正氢能源方面的技术工程师非常的少,所以在氢能源领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因素,谁拥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资源越多,谁就适合进入这个市场。
小编:相比较锂电池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Hydrognics作为全球氢能领域的代表企业,在技术上还会有哪些进一步的研发呢?
爱伦:众所周知,锂电池的后期回收和循环利用是非常棘手的,电池的降解和对环境的污染非常的严重,而且电池本身不发电,在产电的过程中,其实还是会有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中国市场目前还是以火电为主。这其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不过是把对象转移了。虽然同样是以电力为主,氢燃料却截然不同,氢燃料本身是会发电的,而且没有会影响环境的排放,当然排放物也还是会有的,那就是水,纯净的水,而且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已经达到600公里-1000公里,这远远要超出纯电动汽车和内燃机汽车的续航,氢燃料电池不需要充电,而且加注满最多只需要3分钟,此外氢燃料电池的寿命远远要大于电池的寿命,和内燃机差不多。所以针对氢能的应用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让目前已有的技术更加的完美,更高效的使用,而不是探索潜力的研发,目前全球领域的应用都还没到达那个层次。
小编:相比较锂电技术,氢燃料与锂电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怎么样?它对海拔、气压温度的相比,会不会自燃,会不会爆炸?
爱伦:氢气的适应能力很强,它很轻,会很快的挥发在大气,不会像其他可燃性气体那样聚集在一汽,在迈阿密,有小组做了一个实验,同时对储氢气罐和汽油油箱同时开枪,然后实验过程中,油箱烂了,汽油流出来还发生了燃烧,情况很糟,但是氢气罐只是泄出了气,并没有发生像电影里那样的爆炸,由于氢气本身的特性,它可以被压缩在很小很小的空间内,并且只要不在内部用明火点燃它不会发生爆炸。人们会有那种顾虑大部分是对于氢的认知不够充分,氢是很安全的,只要你不去点燃它,它不会因为压力之类的原因爆炸。
小编:小型私家车,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受到哪些制约呢?氢能公司有哪些规划?
爱伦:首先就是价格问题,只有大规模的生产才不会受到资金的制约,所以,如果在小型汽车,私家车上应用,就必须产业化。但是从初期就投入小轿车领域,这对消费者的接纳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氢燃料的应用是一个产业化的应用,它可以应用在任何方面,先从公共领域渗透,让大家都知道氢能的好处,慢慢的大家就会喜欢上这种能源。目前应用在出行领域的技术很成熟了,但在制氢、加注、物流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推广。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小编:请问ALan先生,hydrognics在进入中国市场在公共用车板块、氢燃料技术、氢气加注、这一类应用层方面,在未来有什么样的预期和愿景呢?
爱伦:氢能源在市场中最具有的优势是其接近零排放和可再生的产业链模式,氢能的应用将是一件变革性,和纯电动的应用不同,全球市场更看重可再生的产业链模式。除了怎么用,在物流车、制氢、加注技术方面都是很重要的项目,目前在中国市场已经开始投入了。
小编:站在Hydrognics角度,预计中国市场,氢能源、氢燃料的发展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爱伦:首先从市场来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庞大的用户使用量不仅表明着出行方向能源消耗,还代表着其他方面的能源消耗,毕竟氢燃料技术不是只能用在车上,其次在政策环境上,除了挪威以外中国政府对氢燃料的补助是双倍的,而对比纯电池技术,纯电池技术目前补贴是呈下降趋势的,而欧洲除了挪威以外,无论是车企还是政策在很多方面更多是变革型,不会像中国市场以新兴为走向,变革的过程会很慢。所以无论从整个氢能产业而言还是从车用角度而言,在未来1-3年内,中国市场有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氢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