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国舒勒集团公布的报告显示,舒勒在2016年收获订单增加17.6%,留存订单增加13.5%,销售额达到11.7亿欧元,成形技术的数字化发展是一项重要创新推动力。在能源结构变化、新科技驱动的汽车产业结构升级中,作为德国领先的金属成形技术研发与制造商舒勒集团将会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舒勒如何看待电动汽车材质轻量化的趋势?汽车氪2017年6月28日对舒勒中国区杨鹤俊先生进行了专访。
Q:在汽车的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方面,目前在行业中的新技术与新产品都有哪些?
A:汽车的轻量化是目前很主流的趋势,在全球领域主要以三大技术“内高压成形”、“热成形”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形”技术扮演主要的角色,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中“内高压”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形”技术处于一个新兴的阶段,而热成形技术早在1982年欧洲的瑞典钢厂就已经开始研制,并将该技术应用在了当时“萨博9000”产品系列中(大众旗下汽车品牌),同期,舒勒也将该技术应用在了福特的万里路产品系列中。从自身角度来说,舒勒的热成形在德国市场已经经历了30年时间,在中国目前是处于起步阶段。
Q:对于汽车制造业,电动车生产方面,热成形技术的发展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A:欧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引用热成形技术,当前的市场和前十年相比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高强度的材料在全球各个市场都能得到,在全球工厂的概念引导下,不需要再担心物流所带来的巨大成本。电动车和传统汽车都是汽车产品,从生产角度出发这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产品设计角度来看,电动车对于轻量化的标准需求更大,车身零配件的精准度也更高。这会带来两个影响,一是轻量化高强度钢材会快速的发展;二是热成形在全球的应用会快速发展。无论是舒勒还是通快的最大愿景是新技术按照正常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因为性能不达标,成本过高但效率低而被市场曲解甚至被淘汰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预测,全球新车注册量的涨幅在2.5%左右,达到8360万辆,2016年的增长是4%达到8160万。VDA预计,由于市场需求强劲,去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车注册量增长了17.8%达到2370万辆。预估2017年新车注册量可能会上升2.1%达到2470万辆。目前大众的新能源汽车,还有特斯拉新建的超级工厂都是采用舒勒的生产线。
Q:无论是汽车制造业,还是其他金属成形装备业,作为一个有近200年历史的老牌装备企业,舒勒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简单的了解一下:2016年,舒勒在欧洲的销售额是17亿欧元。产业布局方面宝马,大众,福特,特斯拉,以及前不久北汽收购的宝沃汽车,舒勒为其提供了10条左右的生产线。从产能和效率来看,在冲压件的单台生产效率来看,舒勒目前能够达到每分钟7.5下,每分钟可以产出4个,而市场平均水平是每分钟4次,每分钟产出2个。而在技术角度去看,舒勒的技术研发不会为了研发而研发,而是为了满足需求去研发。举个例子,宝马I8、I3产品的碳纤维顶棚,是当时舒勒为了满足这两款产品独有的性能而研发的碳纤维成形技术。我们每一项新技术研发的重点一定会指向研发需求本身。
Q:影响装配制造业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舒勒目前的最新技术有哪些?
A:在冲压生产工艺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公差,这个是都会存在的。在压力控制方面,温度、卷料、落料、操控还是切割等都会影响公差,而这个会直接决定产品质量的好坏。在生产制造环节,热成形比冷压的复杂程度要高出40%。在压力作业的过程中,材料的公差会因为机床的滑块角度、压力分布、温度控制、散温产生巨大的变化。最后的体现就在于产品的精确度和强度方面,当然还有作业速度和产能方面。舒勒在热成形方面,最新技术主要是针对材料属性,高精度的压力控制以及散温控制技术。材料受温度的影响在高温时会更加容易成形,这就类似烹饪中使用加压加温,会使物体更容易受热的道理是一样的,精确度自然就会高,精准的压力控制可以让产品来实现快速升温和降温。
目前很多做热成形的企业是从冷冲开始做起的。热冲技术难度要远远大于冷冲,无论是对涂层材料的加工或是裸料的加工。冷冲对于高强度钢材很容易出现裂缝,结构断裂,回弹,变形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在产品的性能上达不到设计的要求。这也就是目前市场中很多热成形企业提供热成形产品,但实际上性能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原因。装备制造业的其中一个核心要素就是OEM要有很强的整线控制力,要对整体的工艺非常了解,这对实际的操作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但实际很多企业却是对设备控制非常了解,操作也只是对于整线的部分比较了解,然而对于整体工艺并不是非常了解。
舒勒在热成形的技术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传统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PCH-FLEX技术,就是精准的压力控制。通过压力影响温度可以很有效的对涂层材料或是非涂层材料进行精加工。这个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能保证生产速率的前提下,确保材料的各项性能,比如公差,材料强度等指标,宝马、奔驰、福特目前都能达到1580Mpa,市场平均水平则在950Mpa。
上海热成形行业交流研讨会
Q: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材料成形市场,在高质量产能和优质的技术支持上有着非常大的需求,在政策方面政府提出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时也将发展重点定位在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以舒勒的角度来看,外来技术的引进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A:首先,从行业理念的角度来说,德国工业以及装备产业无论在技术的研发还是产品设计上,首先会把产品的稳定性以及产品的使用年限放在第一位,也就是业界中所说的“last long time”理念,因此在追求产品性能的前提下,产品的成本当然也会较高一些;其次,在技术本身方面,从诞生到成熟的应用绝不是个人就能实现的,这是团队的结晶。这个团队包括了科研实力,市场的运作以及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举个例子,在国内很多领域早期新技术的引用中,很多企业在考察或是参观之后会将重点放在仿制上面,而国外更多的是如何更有质量的引用。客观的讲,一个新技术的引入,前期会有大量市场实践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仿制的本质,其实是跳过了之前很多重要的环节和步骤,这往往会导致技术引进的发展偏离原有的轨迹,这样的失败案例非常的多。以舒勒自身为案例,在对待客户的技术引入方面,我们甚至会在每一个流程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并不会将担忧技术资源流失等因素,因为技术是发展的。我们更看中的是新技术是否能带来高性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