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拿到新车钥匙的那一刻,一定要抑制住自己,不要拿到车就到处装逼,一定要记得,我们的新车现在还比较脆弱,需要你的“呵护”,那就是磨合了。
那磨合到底磨的什么呢?主要的就是磨发动机,还有就是车上这一套传动系统上的部件的磨合的统称,绝不是仅仅一个部件的磨合。
现在发达的网络让信息传播更快,但是也泛滥了,就但汽车磨合的公里数就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几百公里的,说1000的,2000的,还有说5000/6000的,那到底是多少呢?还有关于磨合期车速的说法,各执一词。
今天我并不是来给个确定的值,我想说的是,这个东西只能有个大体定性的结论,而不是定量给出多少来,我觉得网上说这些数据的未必都是研究这方面的汽车工程师,也未必是在这方面独树一帜的测试专家,那这些数值到底从何而来的?之前听到的,看到一本书上写的,然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然后就出来的一个数字,如果买车,最权威的数字应该是从制造商来的,而不是网上众说纷纭的这些。
那我们就来说到底为什么需要磨合?什么网上的这些数据会差距如此之大?
现在还流行这一种说法:新车不需要磨合,因为出厂前厂家都已经磨合好了?是不是真的不需要呢?
现在新生产的汽车在出厂之前需要进行磨合处理,但是这个处理一般是达不到最优状态,也就是零部件的表面依然很粗糙,而且零部件的配合 间隙较小,机油在零件表面形成的油膜质量较差,润滑效果较差,摩擦力较大,一般新车需要进行磨合。而且如果这是负载过重,摩擦产热多,温升大,机油受热效果较低,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在的工艺水平也在提高,润滑油质量也在提高,所以磨合期的时间也在减小。那我们在磨合期需要注意点什么呢?
一、新车在起步的时候需要热车,为什么呢?
长时间停放后,机油会重新回到油底壳,新车各部件之间本来的摩擦就很大,更何况缺乏润滑油的情况下就更严重了,所以需要等机油泵将机油泵至需要的地方。如果不热车就起步,就相当于在高摩擦情况下加了负载,对车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关于机油
现在咱们的汽车第一次装的机油是磨合期专用机油,散热好,抗氧化好,有的可能还会有一些添加剂:比如利于磨合的研磨剂。因此,我们按照厂家规定的时间去换机油就可以了,不要过早更换,具体的公里数看用户手册。
三、磨合期不要负载过重、避免高速行驶
磨合期尽量不要负载太多,负载过重会导致摩擦变大,对我们的零部件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转速太高、连续工作时间太长都容易导致机件磨损
四、不要盲目拉高速
拉高速对于新车来说是一种加快车子进入良好状态时间,但是切莫用第一箱机油来拉,第一箱机油因磨合导致里面有很多金属碎屑,如果这时拉高速,会增大发动机的损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其实说的这几条原理和说法都大致一样。
磨合的原理就是我们新拿到的车各个零部件的表面比较粗糙,我们需要通过使用车辆来让各部件产生相对运动,通过摩擦让各个零部件的表面更加光滑。光滑了有啥好处啊?
光滑了之后机油在表面形成的油膜更完整,完全隔离两个部件。
最开始表面的毛刺会刺破油膜,使部件接触,摩擦增大。而且这个摩擦需要适当,如果太大,就会互相伤害了。
当负载增大时,或者速度加快时,油膜的形成难度增加了,油膜形成的难度增加。举个例子:我们在桌子上面倒点水,撒一些非常细小的的颗粒物, 保证水可以没过颗粒物,然后将一块玻璃放上去,最开始接触玻璃的是水,我们稍稍用力,玻璃的一部分就会接触到颗粒物了,这时轻微的摩擦还不会对玻璃产生明显的磨损,但是如果我们加非常大的力,玻璃接触颗粒物就越多,摩擦就越大,损害也就越大。
这比较像我们中国的中庸之道。
为什么磨合说了,还有就是为什么网上搜到的有各种数据呢?我们搜的时候还会搜到一条,就是说进口车磨合时车速不超过100,合资车不超过80,国产车不超过60。这个数是我自己写的,只是表示一下意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因为各个汽车生产商的工艺水平不同,采购的东西不一样,对于各个部件匹配程度、安装水平各不相同。目前来说国外的这些水平相对较高,国内的水平还是有待于提高的,因此导致的各个零部件间的间隙、表面粗糙度不同,所以我们搜到的数据就不一样了。水平高的,相对需要磨合的公里数就少,速度就可以高一点,反之亦然。毛刺越大,磨得时间就越长。